【各抒己見】作者:蘭婷、李昱霏(分別系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增強思政引領力,是堅持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
【各抒己見】
作者:蘭婷、李昱霏(分別系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增強思政引領力,是堅持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的領導,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必然要求。光明日報《教育周刊》近日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引發筆者進一步思考。當前,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鑄牢信仰信念信心根基,培養擁護黨的領導、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努力奮斗的有用人才。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鑄思政引領力之魂
信仰源于心靈深處的渴望。青少年學生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的認識,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這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后繼有人的關鍵所在。
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恪守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它不僅是一種理論信仰,更是實踐指南,引領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教育強國建設實踐中?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一環。我們要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用好思政課教學主渠道,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拓寬思政育人主場域。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完善“大思政課”新格局,從根本上打牢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我們改造世界的行動。我們要引導青少年學生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世界、分析世界,自覺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并用以指導新的實踐,學以致用、實干苦干,成為教育強國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活力的源泉在人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定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把握好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取向,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要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待,保持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價值追求和促進教育公平的根本方向,使全體人民在教育的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樹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立思政引領力之基
堅定的信念源于不懈的探索。筑基于偉大實踐的信念堅不可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實踐探索和理論發展的主題,必須始終高舉這一旗幟,必須始終堅持這一必由之路。
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夯實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對社會主義理論正確性、社會主義運動正義性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堅信,要求我們既要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要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我們要引導青少年學生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厚植愛國情懷,培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德育為教育之本。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正確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理論武裝是基礎。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和底線意識,充分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取得的成就,扎實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陣地,持續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根基。
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守思政引領力之正
信心源自厚重歷史和現實成就。當前,我們正奮進在教育強國的大路上,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效更加顯著、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更加充實、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更加彰顯。
在教育強國建設中保持信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現實表達。要錨定教育強國建設的奮斗目標,風浪在前不懼怕,矛盾面前不回避,挑戰當前不退縮,匯集起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力量。今天,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我們要以前所未有的歷史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擔負起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的時代重任。要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錨定國家戰略需求深化人才評價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拔尖人才自主培養,愛才育才引才用才,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來,堅定信心,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立足中國實際解答教育強國建設的根本性問題。
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鑄牢信仰信念信心根基,鑄教育強國思政引領力之魂,立教育強國思政引領力之基,守教育強國思政引領力之正,實現對青少年學生強有力的思想引領、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匯聚起建設教育強國的磅礴力量,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不斷朝著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扎實邁進。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31日 1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