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東南大學2024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出爐,記者獲悉,今年繼續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4月12日至30日考生可登錄東南大學強基計劃報名系統, 7月1日至2日進行考核,報考東大強基計劃的考生不能兼...
4月12日,東南大學2024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出爐,記者獲悉,今年繼續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4月12日至30日考生可登錄東南大學強基計劃報名系統, 7月1日至2日進行考核,報考東大強基計劃的考生不能兼報其他高校。
哪些考生可以報名?
記者注意到,申請報名考生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綜合素質優秀的考生。第二類是基礎學科拔尖,高中階段在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國化學奧林匹克、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等五項學科競賽中獲得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的考生。
考生可填報1-3個專業(類)志愿
今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類)包含文科類的哲學和理科類的數學類、物理類和化學,文科類招生省份為北京、江蘇、安徽、山東,理科類招生省份包含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廣東、四川、陜西、湖北、湖南、重慶、江西、福建、貴州、甘肅。
4月12日至30日考生可登錄東南大學強基計劃報名系統(網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286),按要求準確、完整地完成網上報名。報名時,考生需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長和專業興趣填報1-3個專業(類)志愿,學校不再安排專業調劑,實施高考綜合改革省份考生選考科目應符合填報專業的科目要求。報考東大強基計劃的考生不能兼報其他高校。報名審核通過考生均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
高校考核包含體育和綜合能力測試
7月1日-2日,舉行高校考核,考核內容包括體育測試和綜合能力測試。體育測試包含立定跳遠、50米、坐位體前屈,并實行合格考,不計入高校考核總分,未達到合格要求的考生不再參與后續綜合能力測試。
綜合能力測試分專業進行,測試方式包括筆試和面試。據悉,筆試主要考察學生所申報入圍學科的基本素養;面試將結合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考生綜合素質檔案,主要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潛力等。面試采取專家、考生“雙隨機”抽簽的方式,測試全程錄音錄像。綜合能力測試成績由筆試和面試成績組成,其中筆試成績占比60%,面試成績占比40%。
錄取辦法
綜合成績=高考成績(折算成滿分100分)×85%+高校考核綜合能力測試成績(折算成滿分100分)×15%。
對于第一類考生,東大將根據相關省份強基計劃的招生名額,按照“分數優先”的原則依據綜合成績從高分到低分分專業順序確定強基計劃預錄取名單。當考生綜合成績相同時,依次比較高考成績、高校考核綜合能力測試成績進行錄取。若仍然相同,報考文科類專業考生依次比較語文、英語(外語)、數學成績,報考理科類考生依次比較數學、語文、英語(外語)成績。對于第二類考生,綜合成績達到該省市同科類考生最低錄取分數線的,予以錄取。
學校于7月5日前公布錄取名單并公示錄取標準。被正式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本省(區、市)后續高考志愿錄取;未被錄取的考生可正常參加本省(區、市)后續各批次高考志愿錄取。
整合全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單獨編班組織教學
記者了解到,對于強基計劃考生,學校實施本碩博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完全學分制,本科采用3至4年的彈性學習年限。實行階段性學業考核和動態退出與補入機制。各學院制定實施細則,每學年對強基生進行一次階段性學業考核,并實施動態進出機制,確保強基生的培養質量。
學校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交叉、強創新”的培養路徑,整合全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重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體系。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制定獨立的培養方案,單獨編班組織教學,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實施導師制、書院制、完全學分制與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卓越化、本研一體化的“三制五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能夠更好激發學生潛能與創造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激勵機制優厚,實行本研銜接培養
學校對符合培養要求的強基計劃學生實行本研銜接培養。進入研究生階段后,學生主要在強基計劃所在基礎學科專業進行培養,部分學生也可根據培養方案在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進行學科交叉培養。
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優先享受校長獎學金等高級別獎勵,并設立專門獎學金,在碩博階段享受最高級別學業獎學金。
本科階段,資助強基計劃學生整建制赴海外國際高水平大學學習交流;博士階段,全額資助每位學生赴海外國際一流大學聯合培養一年。本、碩、博階段,支持學生發表國際會議論文、并參加國境外會議各一次。
強基計劃學生在參加科研訓練項目、創新實踐活動等方面享有優先權;學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優先面向強基計劃學生開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赟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