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國家航天局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主導,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山東大學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論文《月球背面玄武巖源區的同位素和成分限制》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上發表,山東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
月背樣品,又有新發現!
2月28日,由國家航天局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主導,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山東大學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論文《月球背面玄武巖源區的同位素和成分限制》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上發表,山東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行星科學課題組喬樂副教授參與完成研究工作。該成果為人類研究月球起源與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月背樣品驗證了月球巖漿假說
關于月球起源與演化,前期科學家基于對月球正面樣品研究,建立了月球巖漿洋模型。該模型提出,月球形成初期發生了全球性熔融,形成了大范圍的巖漿洋。隨著巖漿洋冷卻結晶,密度較低的礦物上浮形成月殼,密度較高的礦物下沉形成月幔,殘余熔體富集不相容元素,形成月殼和月幔間的克里普物質層。
圖1 嫦娥六號中的玄武巖巖屑。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本次研究中,聯合團隊通過分析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發現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質層,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巖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應存在全月尺度的巖漿洋。此外,研究還發現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玄武巖中鉛同位素的演化路徑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區域在巖漿洋結晶后演化過程存在差異。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大型撞擊事件,尤其是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撞擊,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學性質。
山東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助力采樣區地質背景分析
在該研究中,山東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喬樂副教授利用山東大學行星遙感與地質學分析平臺,開展了嫦娥六號月背采樣區地質背景分析,發現嫦娥六號任務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月海玄武巖單元,返回樣品可能包含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挖掘的月球深部物質。采樣區玄武巖相比周圍區域有著較高的鈦元素含量,但是釷元素含量明顯低于嫦娥五號著陸區所在的風暴洋地區。分析結果為本研究嫦娥六號樣品分析結果的科學解譯提供了重要的月球地質學支撐。
圖2 嫦娥六號采樣區地質背景分析
近年來,山東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行星科學課題組圍繞深空探測國家戰略需求,在月球與行星地質學、隕石學及天體化學、行星遙感與光譜學、行星探測載荷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承擔了探月四期載荷研制、載人航天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民用航天技術預先研究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今后,團隊將聚焦行星表面物質遙感與樣品實驗聯合研究,打通“探測載荷-數據/樣品-科學研究”的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全鏈條,實現自主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為我國行星科學發展和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山大力量。
(來源:山東大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