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上為什么沒有垃圾桶”“地鐵是怎么補胎的”“為什么不能倚靠屏蔽門”……乘坐地鐵時,你有沒有對這些“地鐵冷知識”產生一些疑惑并且想要一探究竟呢?伴隨著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軌道交通科普...
“地鐵上為什么沒有垃圾桶”“地鐵是怎么補胎的”“為什么不能倚靠屏蔽門”……乘坐地鐵時,你有沒有對這些“地鐵冷知識”產生一些疑惑并且想要一探究竟呢?伴隨著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軌道交通科普志愿服務團隊的成立與成長,這些疑惑逐一有了系統的答案。
智慧軌道交通科普志愿服務團隊成立于2020年,成立迄今,團隊致力于通過專業的科普內容創作和線上線下多渠道的知識傳播,增強公眾對軌道交通的認識和理解。僅2023年,團隊組織開展的各類科普活動,參與人次就達到了5萬+。今年6月份,團隊還成功入選2024年山東省科普示范工程科普團隊。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要讓更多人了解軌道交通
“做科普,提高公眾對軌道交通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公眾安全意識,提高公眾綠色出行意識,還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濟南工程職業學院軌道交通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劉燕介紹,正是懷揣這樣一份初衷,智慧軌道交通科普志愿服務團隊應時而生。
專業科普,首先要有專業的人才。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軌道交通學院聯合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共同組建起一支包含專業科普人員、教學人員、科技工作者、現場工程師、志愿者組成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普工作隊伍。隊伍實行學校分管領導和地鐵運營公司負責人雙主持人制,由學校科研處統一調度、軌道交通學院主力實施。
術業有專攻。團隊成立伊始,便確立了“科技報國、追求卓越”的服務理念。“我們致力于發展成為在學校和社會雙重傳播的科普團隊,為公眾提供準確、通俗易懂的軌道交通知識。”劉燕說道。
“請進來”“走出去”
特色科普活動有趣又有“料”
今年10月份,“智慧城軌惠萬家,安全出行同行動”主題科普月活動正式啟動。活動期間,智慧軌道交通科普志愿服務團隊通過舉辦知識競賽、科普講座、送知識進社區、模擬駕駛體驗等一系列充滿趣味性、時代感、實踐意義的科普活動,進一步傳播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等相關知識,傳遞綠色出行理念。
活動,是開展科普宣傳的重要載體。怎樣的活動才能更好地吸引公眾眼球、讓更多人受益呢?幾經探索,團隊推出了“請進來”“走出去”兩種活動模式。
一方面,依托學院實訓基地、科普基地等場所,邀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普通民眾走進基地,零距離接觸地鐵駕駛裝置、了解地鐵運營各項工作,“沉浸式”感受地鐵文化及行業特色,樹立安全乘車、文明乘車的意識。在此期間,團隊還有針對性地面向中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開展研學服務,通過邀請少兒走進基地進行互動體驗、情景模擬等方式,提升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同時,也給面臨升學志愿選擇的中學生提供一條可行之徑。
另一方面,組織志愿者團隊走出去,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主動將軌道交通知識送上門、送進家。今年以來,團隊共組織各類科普志愿活動數十場,參與人數達5萬人次。
“平均每月至少組織兩次‘走出去’活動。”劉燕介紹,科普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科普形式包括展覽、講座、實驗、互動體驗、技能競賽等,“希望通過有趣更‘有料’的科普活動,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軌道交通知識傳播得更遠。”
科普闖進“新媒體賽道”
“走心”制作讓綠色出行更“入心”
組織線下活動之余,智慧軌道交通科普志愿服務團隊還將目光鎖定了“新媒體賽道”,立志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矩陣”,讓科普宣傳不再受限于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制約。
愿景很美好。但現實的情況是,團隊成員不是專業“媒體人”,制作圖文科普作品,文章不會寫、照片不會拍,制作短視頻,攝影機上每個按鈕是什么功能都要先研究說明書。
“遇到難題不能退縮,要想辦法去解決、去攻克。”劉燕介紹,為了盡快提升團隊成員的拍攝技術、寫作水平,團隊把學生送進了學院的融媒體團隊“拜師學藝”。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學生們自主申請了“風采軌道”微信公眾號,并開辟“城軌科普”專欄,每天發布與軌道交通相關的知識。同時,收集整理公眾最為關注的地鐵知識,比如“地鐵是如何處理乘客票務事務的”“地鐵座位為什么不能設計成前后排”“如何預防司機擅離職守”等,并制作成短視頻,在抖音平臺發布,專業為市民答疑解惑。
“截至目前,團隊共開發制作科普精品課程10個、各類科普資源上千條,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劉燕介紹,下一步,團隊計劃打造一套成熟的微課視頻,讓更多人看得到、看得懂軌道交通。
產學研深入合作
校企共建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2020級畢業生肖揚是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運營一中心6號線綜合運營部自動化車間的一員,他的工作任務是對車站的設備進行維護。在此之前,他也是智慧軌道交通科普志愿服務團隊的一員。
“剛入學時比較迷茫,后來加入了志愿服務隊,跟著老師們一起組織科普活動,到社區、鄉村開展志愿服務,慢慢地有了職業自豪感、有了奮斗的方向。”肖揚介紹,得益于志愿服務隊的培養,在校期間,他還加入了學生會,并一度擔任軌道交通學院學生會主席。
肖揚的成長歷程,其實是軌道交通學院眾多學子成長歷程的一個縮影。
志愿服務團隊成立以來,先后有300余名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整體素養,學校教師、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工程師等不定期為學生進行軌道交通基礎知識、科普活動策劃與執行、媒體溝通與宣傳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得益于此,學生們的專業性、執行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均得到了明顯提升。
多年來,志愿團隊先后出版國家級、省級教材9部,組建黃河流域產教融合共同體,立項建設山東省高校輔導員名師工作室1個、山東省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獲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銀、銅獎各一項,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金、銀、銅獎各1枚,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國賽銅獎1項,省賽金獎2項、銀獎1項、銅獎4項。
與此同時,學校以志愿服務團隊為依托,積極與濟南地鐵、青島地鐵、合肥地鐵、寧波地鐵等開展產教融合訂單培養,為企業量身打造專業人才,有效促進和加深了校企雙方在產、學、研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也為在校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開拓了新的路徑。
“在打造軌道交通人才培養和科普的‘工院力量’這個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各地的軌道交通崗位,為綠色出行、低碳出行貢獻‘工院力量’。”劉燕自豪地說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