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上課前先掃臉,用于后臺建模及開課后學生課堂行為的觀察,大數據幫助跟蹤、管理師生的行為舉止——4月3日上午,記者在魯巷實驗小學的展示課上見到,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課堂教學。
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可以捕捉到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
學生上課前先掃臉,用于后臺建模及開課后學生課堂行為的觀察,大數據幫助跟蹤、管理師生的行為舉止——4月3日上午,記者在魯巷實驗小學的展示課上見到,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課堂教學。
課前對學生進行的“掃臉”是該校本學期一種新的探索,目前只在三(1)班進行。據介紹,掃臉的目的在于通過大數據生成測評報告,跟蹤和管理師生的行為舉止,用數據驅動課堂、診斷教學行為,讓課堂問題可視化、清晰化,讓課后干預更準確。測評內容包括:學生在這堂課上的應答情況、與同學的互動、舉手、聽講、讀寫、講授的次數,以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板書和巡視情況等。系統還會自動生成課堂注意力散點圖,采樣間隔為6秒,記錄整節課學生的注意力分布情況,從而對教學行為給出分析結論與建議。
除了大數據測評,在孫云芳老師給三(1)班學生上的數學課《認識年、月、日》上,信息化手段運用廣泛,教師將微課和學習任務單在云空間前置,學生利用pad互動課堂進行學習,資源搜索、知識內化、生成評測,師生反饋等借助電子書包的采集軟件實時呈現。這堂課還通過云視訊平臺,在魯巷實驗小學集團內的本部、一分校、二分校、建和分校,以及市教育局指定委托管理學校江夏區鄭店小學同步展示,課后,各校老師開展了網絡教研活動。
本月是武漢市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主題月。教育專家表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式包括運用網絡手段搜集資源、拓展教學思路與設計,利用微課等形式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維,利用大數據跟蹤測評教學質量、實現師生互動等。
原標題:課前先掃臉,武漢一小學用“大數據”測評學生是否走神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