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知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以“四個必須”提出了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法。
7月8日至9日,第19屆國際中文教育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本次研討會圍繞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等議題開展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學術交流。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來自國內外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0多位專家學者及高校師生參加了本次大會。
“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也是學校高峰學科的重要建設單位之一。”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聶丹在致辭中指出,面對后疫情時代的新形勢、新特點,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急需思考創新發展的問題。
聶丹表示,首先,做好國際中文教育的頂層設計,兼顧學科與事業發展,構建好國際中文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其次,積極學習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新興信息技術,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現代化。再次,挖掘國際中文教育傳播潛力,把國際中文教育從以教學功能為主,提升到教學功能與國際傳播功能兼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最后,依托新文科建設,全面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專業建設、課程教材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轉型升級。
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黨委副書記宋永波在發言中指出,隨著各國中文學習需求持續攀升,國際中文教育日益蓬勃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各國各地區中文教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理論創新研究不足、資源支撐不夠等困難和問題,這些都對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宋永波表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高質量創新發展,要健全完善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豐富國際中文教育辦學形態,同時,要提高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素質,開發實用、適用的教學資源,聚焦理論前沿和教學實踐,還要組織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活動。
大會期間,專家們針對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述與闡釋。
當代知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以“四個必須”提出了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法。首先,必須樹立“教書育人”的理念。“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再到‘國際中文教育’,更名體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轉變就是我們開展漢語教育不能只教漢語,還需要教書育人。”陸儉明表示,國際中文教育的使命要為世界各國培養他們國家需要的人才,一種是懂中文、會中文的雙語、多語人才,第二種是高水平、高素質的中文人才。
同時,必須重視和加強漢語書面語教學。在陸儉明看來,國際中文教育所培養的雙語、多語人才和高素質中文人才,需要具備跨語言交際能力,外國漢語學習者如果不能閱讀中文文獻資料,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中華文化的真諦,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將會落空。此外,陸儉明還提出要盡快著手組織研究編寫詞語用法手冊,國際中文教育發展要走信息化、數字化、工程化之路。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崔希亮指出,網絡技術的發展、AI技術的發展、VR技術的發展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提供了新的工具,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我們需要讓科技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崔希亮在報告中介紹了網絡和AI技術帶來的教學模式的改變,分析了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特點和差異,闡述了人工智能在語言分析和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應用。同時,崔希亮指出,人工智能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一系列挑戰,要在學習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積極探索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北京語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應輝在《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領域及方向設置探討》中闡述了專業學位的領域設置權限歸屬,他提出了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類別可選擇設置的八個領域及二十一個方向,這八個領域為國際中文課程與教學、國際中文教師教育、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區域國別中文教育、國際中文教育管理、中國語言文化國際傳播、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以及虛擬空間中文教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