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上海報到,華東理工大學新生袁小歡就收獲了驚喜:家境貧寒的她,從云南尋甸來上海,僅帶了900多元生活費,她沒想到,學校不僅很快提供了勤工助學崗位,還直接預支了3000元工資。這是華東理工大學今年新推出的扶助措施,簡單申請,困難學生即可預支3000元的勤工助學金。
剛來上海報到,華東理工大學新生袁小歡就收獲了驚喜:家境貧寒的她,從云南尋甸來上海,僅帶了900多元生活費,她沒想到,學校不僅很快提供了勤工助學崗位,還直接預支了3000元工資。
這是華東理工大學今年新推出的扶助措施,簡單申請,困難學生即可預支3000元的勤工助學金。
不僅僅是華東理工,據(jù)記者梳理,今年開學季,對寒門子弟,上海多所高校在原來基礎上,扶持范圍和力度都有增加,確保他們學習安心、生活無憂。
預發(fā)勤工助學金
此前,華東理工大學已有暫緩繳納學費、提供應急幫困補助等政策。
9月9日新生報到,袁小歡領到了價值800元的愛心大禮包,包括各類生活、學習用品。而當天,華東理工大學一共發(fā)放了近20萬元愛心物資。
特別地,學校今年又推出“勤工助學工資預支計劃”:困難學生簡單申請,即可提前預支3000元工資,然后在三年內通過勤工助學工作抵扣。
“預支工資不但能減少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入校后陷入不良校園貸的風險,更重要的是督促他們自立自強?!比A東理工大學副校長胡寶國說。
類似地,上海師范大學今年也為新生新增勤工助學崗位100多個,還首度推出“自足計劃”:先給困難新生一筆免息貸款作為生活補貼,學生之后可通過兼職家教償還。
據(jù)上師大校方介紹,這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經濟困難,另一方面也是培訓他們的教學技能。
上海數(shù)所名校發(fā)放路費、提供補貼
一般而言,寒門新生進入高校,既可以申請助學金,也可以申請勤工助學崗位,但這些都發(fā)生在入學后。而對特別困難的學生而言,開學初的用度乃至上學路費,都是一個問題。
據(jù)吉林媒體報道,東北師大附中一女生今年考取了華東師范大學,但家中因父親重病致貧,為學費深感擔憂;另有央視財經報道,河南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之女,考上同濟大學,但家里甚至出不起路費。
“我們保證不讓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蓖瑵髮W學生事務中心主任徐紀平表示,同濟每年寒門子弟超300人,對有需要的學生,校方會給予專項臨時困難補助,除路費外,還包括第一個月的基本生活費用約一到兩千元。
9月10日,華東師范大學新生綠色通道。校方供圖
在假期,華東師范大學同樣組織走訪了甘肅、貴州等偏遠地區(qū)的困難新生家庭,了解情況,給予路費與生活費的資助,并為學生制定入學后的幫困計劃。上文提及的因父親大病致貧的東北師大附中女生,便獲得了2000元路費和生活費補助。
入學首日,華東師大還準備了10萬余元現(xiàn)金補助,對于有困難的學生,當場給予200-800元不等的現(xiàn)金資助,并發(fā)放了價值22萬余元的各類幫困物資。
另外兩所滬上名校,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同樣也在開學前,就開始了對困難學生的資助。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9月3日開學,復旦大學向132名寒門新生寄去了路費補貼。校方還為他們準備了10余萬元的入學生活物資補助。
在上海交大,寒門新生收到了價值約2000元的“愛心助學大禮包”,含首月生活費、交通補助、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對部分學生,校方還提供0元機票,愛心車輛接送等。
生活保障外,給予公平競爭機會
對寒門新生入校后的發(fā)展,多所滬上名校亦有相應的扶助機制,保障他們有公平的競爭機會。
譬如,同濟大學于暑期舉行“筑夢卓越”夏令營,培養(yǎng)學生們的領導能力和卓越精神,專門為困難學子準備了50個名額。
在上海交大,120位寒門新生于報到前,參加了校方準備的“筑力”體驗營,內容包括體驗式培訓、龍舟賽及高空體驗、勵志演講比賽、勤工助學崗位培訓等。
上海交大學生事務中心負責教師陳恩桃表示,相比往年,今年“筑力”體驗營更加側重于培養(yǎng)新生自立習慣,鍛煉自強精神。舉辦各種活動,是希望新生更好地走上自強自立道路。
而在復旦大學,學校設立了“本科生助學成才家園”,通過“助力成長計劃”的五大平臺,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全面和個性化的培養(yǎng)。
例如,“視野拓展平臺”推進出國出境交流培養(yǎng)工作,引導學生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青年形象。每年,有150余名家庭經濟困難復旦學生,獲助赴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地交流學習。
原標題:預防不良校園貸,華東理工大學為貧困生預支三千元勤工助學金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