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福建漳州,高三學子送老師五花肉當禮物,老師笑得開心,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在班級里豪橫地展示完,學生還細心地幫老師準備好塑料袋裝肉。有人贊實用,加餐紅燒肉,也有網友評論,“這操作放...
6月3日,在福建漳州,高三學子送老師五花肉當禮物,老師笑得開心,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在班級里豪橫地展示完,學生還細心地幫老師準備好塑料袋裝肉。有人贊實用,加餐紅燒肉,也有網友評論,“這操作放在整個畢業圈都相當炸裂”。也有人指出,其實這不是創新,而是傳統事師古禮。
為啥要送五花肉呢?這要從束脩(shù xiū)說起。文史作家侯印國解釋說,這是古代借用來表示老師工資的一個典故,始于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至今有2500多年歷史?!墩撜Z·述而》中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笨鬃诱f,只要主動送給我束脩的學生,我沒有不愿意為他教誨的。脩的意思是肉脯、肉干(臘肉),束脩就是將10條肉脯捆在一起。
古代啟蒙教育將學塾分為家塾、私塾和義塾,無論在哪個場所任教,教書先生都會受到禮遇,得到莫大的尊重。家長帶著孩子來報名時,往往需要帶著拜師禮,送給老師作為學費。拜師禮給多少合適呢?孔子制定了中道原則,就是束脩。脩的意思是肉脯、肉干(臘肉),束脩就是將10條肉脯捆在一起。
束脩后來成為代指學費的典故,是是入學報名時送給老師的酬勞,這是塾師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稌x書·慕容廆載記》里也用到束脩這個詞:“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笔鶉鴷r期前燕開國君主慕容皝早年找著名學者劉贊求教,也會帶肉干行拜師禮。
“束脩其至薄者。”在南宋大儒朱熹看來,10條臘肉算不上什么厚禮。不過,古代物質生活水平不高,肉算是奢侈品,老百姓吃頓肉并不容易。那時沒有冰箱冰柜,保存肉類很成問題。如果當天吃不完,就先用水把肉煮透,然后用鹽抹勻,懸掛在屋檐下陰干,像風干臘肉一樣。帶孩子拜師時,把肉干扎成一捆,供先生慢慢享用。
雖說孔子定下了學費的標準,但他同時堅持“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弟子三千中,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人都是出身寒門的窮學生,并沒有因為誰給不起束脩而拒之門外。
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介紹,古代非常重視教育,重視教師,在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這天,類似“教師節”的節日,東家都會向家塾的塾師致送“節敬”。
采訪中,文史作家侯印國告訴記者,古人讀書時在重要節日,往往都會向老師送上禮物表示感謝,而慶祝畢業,感謝老師也是必不可少的??婆e考試時代,感謝老師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式。
中榜之后,首先要拜謝主考官,俗稱“謝恩”。在唐代,凡榜上有名的進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謝恩時,“畢業生”們按名次排好隊,狀元出列致辭,接著大家一一拜見主考官,作自我介紹,感謝座主(應舉士人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拔擢之恩。隨后,主考官會帶領這群“畢業生”去中書省都堂拜見宰相,俗稱“過堂”。過堂前,相關官員會收取“畢業生”的名紙,然后仍由狀元致辭,其余進士依次自我介紹并致謝。
科舉考試增加殿試之后,所有畢業生都成了“天子門生”,此前向主考官謝恩逐漸變成向皇帝謝恩,俗稱“朝謝”。宋代,皇帝為防止座主與門生結為朋黨,明令禁止新科進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謝恩,亦不準自稱“門生”,以后謝恩、過堂儀式都逐漸衰落。
清代的進士在朝謝之外,還要專門赴國子監和孔廟拜謁孔子。屆時,狀元還會率領所有進士拜謁國子監祭酒(相當于現在的校長)、司業(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有兩名)。三位“校長”分別給狀元、榜眼、探花進酒并簪金花,其余進士由“校長”的屬官進酒并簪紅花。無論是“謝恩”“過堂”,還是“朝謝”“簪花”,都體現著中國人尊師重道的優良美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