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北京交通大學迎來了2022年的第一批本科新生。
“祝你們生日快樂!送上這雙鞋預祝你們在今后的求學途中一路暢通。”8月23日一早,在北京交通大學本部校區的小廣場上,7名剛剛報到的2022級新生,便收到了校領導送出的生日禮物——一雙印有校訓的球鞋。當天,北京交通大學迎來了2022年的第一批本科新生。據介紹,北京交通大學2022年本科新生共4164名,其中,北京校區首日報到人數為3500余人。出示健康碼、測溫后,新生們從父母手里接過行李入校,學校大門外滿是依依惜別的場景。
雙胞胎兄弟考上同一所學校。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攝
出示健康碼、返校綠碼即可測溫入校
記者了解到,出于疫情防控考慮,北京交通大學簡化了入校的報到工作,學生們早已在暑假中通過網絡完成了健康申報、宿舍分配、大件行李郵寄等事務。8月23日一早,記者在北京交通大學南門入口前看到,學生入校報到流程很快,只要提交健康碼和返校綠碼,便可測溫進入學校。校門外除了維持秩序的保安,還有身著藍色志愿者服裝的學生身影,他們接過新生手中的行李,背著大包小包引領學生往宿舍走。
學校還在校門外設置了“家長休息區”,提供礦泉水,供不愿離開的家長休息。上午10點多,兒子已經進校半個小時了,家長高女士還站在校門外舍不得離開,眼圈泛紅,“我尋思著還有啥可準備的,等他都收拾好沒事了我再走。”高女士家住內蒙古包頭,一家三口8月20日就來北京了,在孩子到校報到前,全家人還到前門、天安門、故宮游覽了一圈。
學校志愿者幫助新生拿行李。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攝
北交大黨委學生工作部老師李興華介紹,為了讓學生們順利報到,早在今年8月初,老師們便提前結束了暑假,到校進行迎新準備工作。“除了防疫禮包外,我們還給學生們準備了文化衫、校徽、交通一卡通等大禮包,并提前由學院發放到每個人的宿舍床鋪上。”李興華介紹,以前各學院還會在校內擺攤,現場做人臉識別、報到簽字等工作,現在這些繁瑣的流程都通過網絡完成,學生到校便可直接入住。此外,學校還準備了十幾輛大巴車,在北京站、北京西站等地,統一接學生入校。
土木建筑學院2022級新生劉言睿便是早晨乘坐學校大巴車入校的。她來自陜西西安,父母只把她送到了火車上,“下了車就到指定地點坐大巴車,到門口學長還幫我找到寄過來的行李,送我進宿舍,非常順暢。”小姑娘笑著說,雖然臨行時哭了一鼻子,但感覺自己更堅強了。
18名新生報到當日過生日 收到“成人禮”
根據北京交通大學梳理的本科新生大數據,北交大本部校區男生2385人,女生1179人,男女比例接近2:1。其中,共有三對雙胞胎一同考入了這所學校。報到當日,林振鈺、林華鈺兄弟便早早地在8點多就到校了。林振鈺告訴記者,他們來自廣西柳州,和父親坐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于8月23日清晨6點抵達了北京。“家里人本來想讓我們報考不同的學校,但是我倆一定要考在一起。”弟弟林華鈺說,兄弟倆因四分之差沒有考到一個專業,但能在一所學校讀書,兩個人都很高興。
根據大數據,報到當日,共有18位本科新生過生日,李興華介紹,學校還特別為學生們準備了一份生日驚喜。“去年送的是建校125周年禮盒,今年送了一雙學校定制版球鞋,希望學生們多鍛煉,有個健康的身體。”
過生日的學生收到了專屬禮物。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早晨,在本校區報到的7名新生一起收到了這份禮物。記者見到這純白的球鞋上還印著“知行合一”的校訓。“很驚喜,也很感動,今天我剛滿18歲,這是我特殊的成人禮。”收到球鞋的吳陳說道,他是交大機電學院2022級新生,從安徽考到了北京。吳陳說,從初中開始,他便過上學校的寄宿生活了,他老家在蕪湖,上學在馬鞍山,母親在浙江寧波工作,幾乎每年的生日,他都沒有能夠在家里度過,“之前學校的老師會給我們組織生日會,但還是頭一次收到這樣的禮物。”吳陳說道。
記者注意到,從服裝、校徽到球鞋、公交一卡通,此次的新生們收到的禮物都是定制款,就連礦泉水也是“交大專屬定制”。據該校老師介紹,該款礦泉水是交大后勤服務產業集團開發設計并委托生產的,名為“BJTU思源飲用水”,外觀設計充滿交大元素,今后在軍訓、校內會議等場所,該校均將提供這款專屬定制水。
北交大為學生準備的定制飲用水。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
8月24日,該校還將迎來新一屆的研究生報到。據悉,北交大此次制定了2022年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和資助工作方案,通過路費補助、助學金、勤工儉學實踐崗位等多項經濟資助措施,承諾“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確保困難新生安心入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