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狀元,對我目前人生最大的影響是:復讀、再考??嫉檬∥目茽钤鄞笙蛭野l來邀請;就讀港大后,我卻對北大念念不忘。再考一次,卻沒想到,還是狀元。高考狀元一直是社會津津樂道的話題。成績優異的...
考上狀元,對我目前人生最大的影響是:復讀、再考。考得省文科狀元,港大向我發來邀請;就讀港大后,我卻對北大念念不忘。再考一次,卻沒想到,還是狀元。
高考狀元一直是社會津津樂道的話題。成績優異的人被考試制度遴選,獨占魁首,成為人們對于知識和成功的一種寄托。曾經成為狀元的人,后來都擁有怎樣的人生?狀元頭銜給他們點人生帶來了什么?我們找到六位曾經的狀元聊了聊。
@2013 2014年 東北某省份文科狀元 陳寧
就讀港大后,發現對北大念念不忘
考上狀元,對我目前人生最大的影響是:復讀、再考??嫉檬∥目茽钤鄞笙蛭野l來邀請;就讀港大后,我卻對北大念念不忘。再考一次,卻沒想到,還是狀元。
萌生考狀元的想法,源自初中班主任的潛移默化。當時我成績不錯,被選進其他人需要砸錢進入的重點班;班主任把早前帶過的中考市狀元掛在嘴邊,向我們反復強調追求完美和“零失誤”。老師對我很是照拂,我也想考出好成績作為報答。
中考發揮失利,排到全市十八,沒能如老師所愿進入“全市前十”,我十分愧疚。這愧疚緊壓著我,我對自己的要求一直是:做到最好,不容許出現任何失誤。高中三年,我埋頭苦讀,幾乎不聞窗外事。最終,我在那一年高考中取得省文科狀元。
報志愿時,我本一心向著北大中文系。但身邊的人似乎都認為:一個狀元,應該去北大讀光華或去港大讀商科,將來從事性價比最高的工作。
我去港大面試,兩輪面試后,港大承諾我提供72萬的全額獎學金。當時,我被英語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課堂氛圍和港大的友善、規范吸引,最后在港大商科和北大中文之間折衷報讀港大文學院,對父母和自己都是一個交代。
在港大,老師講課用粵語,第一節課,我只聽懂了“A、A+、B、B-”。為了跟上進度,我三天讀完中文系的教學大綱,大綱里的參考書目大多出自北大出版社,或是北大老師的著作?!澳限@北轍”四個字,清晰地堵在我的胸口。一個月后,我從港大退學。
媒體上開始瘋傳“高考狀元無法適應大學素質教育”,我在各方壓力下重讀高三。苦讀一年后,我再一次斬獲省文科狀元,校長得知后哭了。我隱約意識到,不僅僅是我,我的學校與教育模式,被捆綁在一起,互相傳遞并共享著壓力。
得償所愿。在北大中文系,我結識了許多敬重的老師,重拾曾因學業中斷的音樂愛好,開始吹笛子、聽昆曲。大二那年,我規劃了自己未來的人生:成為一名大學老師,業余玩玩音樂戲曲。
進入大三,在寫論文時,我開始頭痛,我一向自律,可生理疼痛難憑意志克服,我陷入對學者型生涯規劃的質疑中,迷茫開始了。
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去蘇州(蘇州被我們稱為“昆中央”),也在那里接觸到了昆劇傳習所。
戲曲“新編”都很難吸引觀眾的當下,蘇州昆劇傳習所保留著最傳統的演繹方式,從1921年延續至今。2016年,它曾瀕臨解散,目前僅剩6位演員。可他們都是傳承昆曲最好的老師。
畢業后,我會去傳習所做文案宣傳、文獻整理等工作,同時繼續練習昆笛,爭取早日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笛師。
當年曾做過我的范本、被初中老師掛在嘴邊的那位狀元,后來出國、進投行,走上眾人期待的“狀元”的人生路徑。我雖比不得人們心中對“衛冕狀元”的想象,但也找到了懷著使命感的理想和事業。
受訪者在吹笛子
@Kikyo 2013年 嘉峪關市文科狀元
狀元之后,才發現這個光環并非我應得
逃課,談戀愛,從不報補習班,和同桌在課堂上養魚,抽煙喝酒玩音樂,與一幫社會上的朋友玩得很好……我是一個非典型的優等生。
以中考第一名的身份進入嘉峪關一中后,我的壓力主要來自于母親,她是嘉峪關一中的老師。如果考試沒能進入前三名,母親和老師們就揪著我不放。
閑言碎語會傳到母親那里,“為什么你會有這樣的女兒?”母親叮囑我,不要被人看笑話,他們都在等看你掉下“神壇”。我沒有掉下去,高一、高二兩年間,我基本都是第一名,有時拉開第二名四十分。
然而,高三那年,我狀態很不穩定,好幾次模擬考落到了第二名。老師瘋了,語重心長地批評我。我突然落淚,只因不希望母親受到影響。
高考前夜,一個青梅竹馬突然造訪,邀請我出去走走。我和他一起長大,高中三年談了一段分分合合的青澀戀愛。
我們騎車到城市邊緣的一個大湖邊,干坐很久。在這種靜默和安寧的環境中,我忽然醒悟過來,似乎跨過高考這道坎將獲得自由,可以與從小喜歡的男孩在一起。
考試不算順利。數學考試結束前,我檢查出一道大題寫錯了,走出考場時我腦子嗡嗡作響。等到成績出爐,心里的石頭才落地,我是市狀元。
我曾以為,自己有個性,和書呆子不一樣,周邊的朋友也很有個性,玩音樂的、當兵的……去到清華,生活也會繼續精彩。去到北京,更大的世界擺在面前,我才發現家鄉那座城只是小地方。
在清華大學,絕大多數同學不僅僅是學習好,愛好特長同樣也很優秀。同樣喜歡搖滾樂的同學,還精通樂理和樂隊流派的歷史。我不過是個門外漢罷了。這是一個令人痛苦的真相,我終于明白自己的無知。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無法確定自己的方向,去報社實習,到互聯網公司工作,試圖在自己學習的新聞專業領域有所成就。卻都發現不是很喜歡。
大學一年級,我開始學習用相機。很多人比我拍得好,我沒有和別人比較,而是慢慢接受,只和自己比較。大三這年,我到別的學校交換學習,并且下決心要做紀錄片。
每次回到家鄉,家鄉人依舊會開玩笑說:“清華狀元回來了。”我并沒有很在意他們的夸贊,“狀元”這個光環并不是我應得的。
至于那個男孩,高考結束后,我和他又在一起了,只是大學期間很少聯系,不了了之。
@2013年山東省文科高考狀元 陳天
選擇困難,在不合適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那年,山東省為杜絕過度宣傳狀元,在公布排名時只列出前十名,不寫具體名次。出成績三天后,陳天才從清北招生老師的口中得知,自己“據推測”是當年省文科狀元。
分數太高不一定是件好事。為了讓好不容易考得的高分“物有所值”,她的專業選擇被筆直地導向——北大光華、清華經管。我選擇了前者。此前,她設想自己以后要做個學者,對大學專業的探究也集中在文史哲和小語種,從沒想過“金融”是怎么回事。
北大光華是個“容錯率”很高的優質平臺,但這個前景指向業界——進投行、擴展豐富人脈、在波詭云譎的金融圈里如魚得水,然后,掙得很多錢。但我,一個想坐學術“冷板凳”的人,在光華的四個專業方向里,只能選擇研究經濟學。
經濟學的研究思路和文史哲相差甚遠,陳天無法過上曾經理想中的學術生活,更使她頭痛的是,高數太難。高中時,陳天的數學比理科生還強, 但大一整整一年,她一邊拼命刷題,一邊痛悔自己為什么要進入光華。大一結束,陳天考慮轉專業。與父母合計后,他們又都認為,積累的資本不該推翻重來。
作為折衷,陳天在大二開始修中文雙學位。每天,陳天都盼著去上中文系的課;但一到期末,如果精力沖突,陳天還是會優先“保光華”。
將20%的精力花在中文系上,如此過了三年。畢業典禮,中文系邀請雙學位學生一起參加。被撥穗的那一刻,“我察覺自己內心深處對北大中文強烈的歸屬感”。但陳天那時已通過“內部保研”,將在光華繼續讀下去。
陳天也考慮過跨專業保研到中文系。只是,三年閑散的雙學位學習沒能讓她找到研究方向,何況,風險太大。為了調解自己的不適,保研時,陳天進行了第二次折衷——選擇組織行為學,減輕在數學方面的壓力。
這卻是另一個“坑”。組織行為學依托于心理學背景,和她之前的經濟學思路大大相悖。再度受挫,她一度不適應到認為眼前的研究無價值、無意義。那段時間,陳天打不起精神做任何事,覺得自己勉力堅持的不過是一些精神折磨。研一寒假,一直抗拒就業的她開始盤算著找工作。
思前想后,陳天第三次換了方向,改學戰略管理。戰略管理走的是經濟學思路,陳天比較認可和適應。她總算安定下來。
當陳天在光華的范圍內三次做出微調時,曾和她一起念中文雙學位的好友已經經歷過:獲得保研名額、保研失敗、悶頭復習大半年后成功考上中文系。這不是她身邊唯一一個選擇徹底重來的人。“在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走著走著,路變了,自己也變了”。
讀完四年經濟學后,陳天發現,自己變得不太能欣賞文史哲的研究?;赝约旱娜壑裕坪跏墙洕鷮W教導自己“權衡利弊”的結果。就這樣,一個愿意“經濟”的人,經過四年教育,成為了一個確實“經濟”的人。
今夏,陳天從光華碩士畢業,將去美國繼續攻讀戰略管理Ph.D,期望回國后在“清北人復”一類學校謀得教職。從小想做學者的愿望還是沒跑,“對人文的愛好——跑遠了,就放它走吧”
@沈橋 年齡 省份不愿透露
我自在的人生,被狀元身份挑戰
中學時代,我常??嫉谝唬珒刃膹牟徽J可自己是“尖子生”。初中,我獨自住在老師安排的小房間里,用詩段記錄每天的生活。高三我開始對哲學有興趣,常翹掉晚自習去書店看柏格森等人的著述,并決定大學要讀哲學。高考不巧考成狀元,我游離人外的自在受到空前挑戰,自我介紹時,我會用筆名介紹自己。
身為狀元,我的志愿也牽涉多方利益,甚至失去填志愿的自主權。清華招生組帶我參觀了解各專業,希望給我更好的引導,我中途落跑;北大招生組向我力陳“哲學系并不好”,我在一旁如聽笑料;最后,母校高中也出面施壓。三方守持下,我一不留神沒堅定,填了之前從沒聽過的光華管理學院。
光華的學業我倒不抗拒,但形形色色的課余生活吸引了我,我延續了之前對文藝的愛好。小學時,賣摩托的老爸給了我一部相機。那會,我會舉著重重的相機踩坑踏水,從取景器里觀察我們那個小地方。大學,我進入電影社團,和朋友們一起寫劇本、攝影、導短片,也時常旁聽其他學院開設的電影相關課程。我開始認真思考電影和自己的關系——作為一種強大的表達工具,它剛好把我最喜歡的攝影和文學結合在一起。大三暑假,我第一次拍出自己的成片,觀察踞守在北大的考研人和旁聽生。
大四,我臨時起意,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我以為希望不大,沒怎么復習也沒聯系導師,結果落得專業課第一卻沒錄取。畢業時,我懶于找工作,有短視頻公司看過我的作品找上門來,我順手便接了offer。
后來的一年多,我在短視頻公司拍過青春愛情短片,跟著前輩拍過極限運動,去平遙電影節做過字幕員,自己接活做過廣告,也去央視三套當過編導。與此并行的,我一直在創作,一直在籌備自己的獨立短片電影。
我籌拍的第一部電影需要二三十萬,為此我四處游說校友和制片人。過了兩三個月,各方工作人員都找齊后,資金還沒到位,我只能暫且擱淺這個劇本。隨后,我換了個格局更小的劇本,眾籌7萬,自己貼進5萬,很快拍出一部30分鐘左右的短片,目前正在剪輯。
畢業兩年,我沒有普羅意義上的職業規劃,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在創作的世界里,我規劃好了今后打算慢慢拍出來的十部長篇電影。
反觀我的同學,動輒起薪三四十萬。每當聽到他們的薪資,我都會有質疑自己的一瞬。但既然是我的同學,沒有人不明白理想的香味。
遠在家鄉的父母卻始終不能理解。他們不會懂得什么是電影、什么是詩,也不會懂得他們的狀元兒子為什么要把自己混成這樣。我性格不善爭執,于是我們避而不談,仿佛這是一項諱言的痛苦。
如果有機會,我想告訴爸媽:狀元,只是一次概率事件;而他們的兒子,那個扛著相機的小學生,把日記寫成詩的初中生,翹課去讀柏格森的高中生——不僅還在,而且,也不叫“狀元”啊。
@龐書新 1990年 山東省平度縣文科狀元
我曾是全村人的希望
1990年,我和許多同齡人一起,跨入了高考大軍的行列。當時的考場設在本鄉鎮的初中學校。
高考前,我在宿舍過夜。因為條件艱苦,宿舍沒有蚊香也沒有蚊帳,被蚊子折磨得難以入睡。第二天,我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了考場。
到出成績的日子,天氣很好,騎著單車就往學校趕。班主任老師從對面騎車過來,大老遠看到了我,揮舞手大喊我的名字,激動地告訴我:你考了咱縣的第一名,校長和老師們都為你高興。
于是回到家,我喊“我考上了,第一名”時,媽媽喜極而泣,外婆臉上樂開了花。至今記得當時外婆的話:“咱家世世代代沒出個狀元,現在好了,咱家有狀元了。晚上燒幾張紙,向你姥爺報個喜。
要知道,那時的大學還沒有擴招,錄取率很低,我班100多名考生,本科只錄取了4人,形容高考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點不為過。
高考狀元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全村。親朋好友,七鄰八舍,每天上門賀喜的人們絡繹不絕。那時,國家還在改革開放熱潮,經濟學和管理學是最熱門的學科,于是老師建議我,去天津商業大學。
小縣城出身的我,首次踏入天津這么大的城市時,有些拘謹不適,但更多的是新鮮和興奮,那一刻突然感覺,未來的前途會非常美好。那個年代的人,都有偌大的夢想:通過鯉魚跳龍門,改變身世,回報家鄉。
在大學,我成績一直很好,每周還給家里人寫信。畢業后,為了回報家鄉,我收到海爾集團的應邀,回到山東。家鄉人知道后,都非常羨慕。曾有一位村民主動找我幫忙,希望我能為家鄉人購置冰箱。那時的海爾冰箱很有名,價格昂貴,買下來很有面子。給鄉民們買下冰箱后,他們一直為此津津樂道。
八年后,我去了紅領集團。此后,我創辦了廣龍咨詢集團。現在的我,家庭美滿,有一定的財務自由,但我沒有忘本,即便很少回去,但也為家鄉的一家鋼結構企業做了管理服務。之后,我為各個企業服務,只想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至于曾經的高考狀元,對我來說,也只是個象征,沒有必要過多地添加外在因素。人生很長,要不斷地奮斗,才能讓自己問心無愧。
@情桐 2015年 山西省運城市文科狀元
所謂狀元,是個很容易被看穿的狼人
高考結束,我心態依舊很好,媽媽催我去查成績。還沒來得及親自去查,我就從別處得知自己是市文科狀元。相比省狀元,市狀元很容易被忽略,我感到意外,但沒有太放在心上。
我高中期間讀過顧維鈞和外交方面的書,于是在填志愿時懷著“當一名外交家”的夢想,報了北大國際關系學院。父母很支持,希望我好好利用北大的資源,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事實上,我是一個很沉悶的人,由于不善來往,更習慣獨自一人散步。上大學以后,大多數同學喜歡轟趴、玩狼人殺,我也跟著玩,因為不會掩飾自己而成為最終容易被看穿的狼人。
背負著“市高考狀元”的身份,高中母校會定期邀請我回去給學弟學妹做交流分享。會后,他們提出很多疑問,我細心給他們解答,有一種成就感。我漸漸發現,自己更適合在學校這種單純的環境里工作。
去年保研失敗,我現在正努力復習備考,想多讀兩年書。也許,我會成為一名教師。盡管父母對我有更高的期待,但只要好好生活、對自己負責,他們最終還是會理解我的選擇吧。
適合自己,才是好的。
*應受訪者要求,除龐書新外,文中其他人物姓名為化名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