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區圍繞文化旅游、清潔能源、綠色工業、高原特色農牧業、藏醫藥、高原輕工業等重點產業和民生領域,推介高層次人才引進需求303個(其中調入引進需求96個、柔性引進需求207個)、技術合作需求(揭榜...
9月27日,“英才匯聚·志向高原”2024年西藏招才引智推介活動分別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舉辦,西藏地區20多家單位到場與學生面對面引才,吸引了大批高校高層次人才到場聆聽、咨詢。
據悉,此次活動中,西藏地區圍繞文化旅游、清潔能源、綠色工業、高原特色農牧業、藏醫藥、高原輕工業等重點產業和民生領域,推介高層次人才引進需求303個(其中調入引進需求96個、柔性引進需求207個)、技術合作需求(揭榜掛帥)34個。
活動吸引多所高校高端人才到場咨詢
“請問貴單位希望引進的人才對專業有什么要求?”“簡歷投遞和招聘的流程和時間節點是怎樣的?”“未來個人發展路徑會是怎樣的?”……推介活動上,西藏20多家單位負責人的咨詢臺前圍滿了前來咨詢的學生,圍繞自己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
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應屆博士生在西藏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咨詢臺前和負責人攀談,他告訴記者,對這個崗位還比較心儀,希望借這次機會試一試。這位同學來自福建,他表示,對于就業離家遠近這件事并不十分看重,地區的經濟條件、生活條件這些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在這個崗位上真正發揮價值、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為社會和國家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記者注意到,前來了解和咨詢的除了清華、北大本校學生,活動還吸引了不少其他知名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到場,包括國科大、浙江大學畢業生等。此外,幾位藏族的大四本科生同學也到場了解情況,“雖然不確定本科畢業后是否會馬上就業,但是確定未來一定會返回故鄉,所以先來看看各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現場,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負責人已經收到多份簡歷。他告訴記者,除了引進博士及以上層次高端人才外,該校對于碩士畢業生人才也有需求、希望納入人才儲備,對前來咨詢的有求職意向的碩士畢業生也熱情解答。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現在的西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成就人才。”推介會上,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賴蛟表示,隨著“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雙碳”目標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西藏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破局開路、走向未來。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賴蛟誠摯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專家學者進藏考察,真誠期盼更多北大、清華學子成為新時代西藏人才隊伍中的一員,衷心歡迎各方面的科研團隊前來“揭榜掛帥”,在資源共享、項目共建、成果共用中實現合作共贏。
西藏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給予補助及經費
活動上,6名在藏工作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校友代表作交流發言,分享自己的在藏工作經歷和感悟,希望構架起西藏與母校之間、校友與西藏之間的橋梁,將更多母校資源和支持引入西藏,有效帶動西藏人才隊伍建設、科研能力提升,為西藏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2023年西藏自治區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慶5地舉辦招才引智推介活動,今年4月—7月又在武漢、西安、南京、長沙舉辦4個專場活動。此次是“英才匯聚·志向高原”西藏招才引智推介系列活動首次在高校舉辦,目的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在藏發揮優勢、貢獻才智。
近年來,西藏大力實施“育、引、用、留”四大工程。西藏將引進高層次人才劃分為國內外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其他高層次人才等四類。調入引進給予20萬元—220萬元不等的個人補助、10萬元—200萬元不等的科研補助,并在薪酬待遇、職務待遇、職稱評聘、住房政策、家屬安置、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柔性引進每年給予5萬元—40萬元不等的個人補助。同時,西藏還通過鼓勵引進人才申報“珠峰英才”計劃、支持引進人才創新創業、激勵引進人才成果轉化、實行配套表彰獎勵政策等方式,千方百計成就引進人才。
“珠峰英才”計劃是西藏自治區層面實施的重大人才工程,每年遴選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支持期5年。入選個人專項可申報最高1000萬元項目經費、給予最高100萬元生活補貼。入選科技創新團隊可申報最高1000萬元項目經費。引進高層次人才可申請最高200萬元創新創業擔保貸款,5年內給予全額貼息;其長期所在企業可申請最高1000萬元創新創業擔保貸款,3年內給予50%貼息。在藏轉移轉化成果的,可給予最高1000萬元啟動扶持獎勵資金、2000萬元發展支持獎勵資金。引進人才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按1:1配套給予個人獎勵資金;入選世界級人才項目、獲得世界級獎勵,按1:2配套給予個人獎勵資金。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