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雖然深陷“退費難”風波,中公教育“考不過包退”的協議班目前仍在售。
7月1日晚,中公教育董事長李永新出現在中公嚴選抖音直播間,對退費、股價等在內的一系列爭議問題做出回應,稱“給我們點時間”,“欠學生的每一分錢一定會還完”。
此前一段時間,中公教育陷入跑路傳聞、退費爭議和股價波動等局面,這次直播是李永新首次公開露面對外進行回應。面對商業模式之困、投資失利、股價創新低、聲譽危機等問題,作為公考培訓龍頭企業的中公教育,如何才能破解困局?
深陷“退費難”風波,李永新向學員承諾“一定會還錢”
在7月1日晚的直播中,李永新鞠躬道歉,并就退費問題向學員承諾“一定會還錢”。李永新稱,由于自身決策和外部環境因素,如行業政策調整及疫情影響等,導致了退費問題的出現,將通過努力收款、快速恢復業務、融資等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直播中,李永新透露了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表示中公教育今年4月和5月的經營情況正在穩步改善,并且正值暑期封閉班期間,各地分校都非常忙碌。
據悉,中公教育以職業教育培訓為主要業務,提供包括公務員考試、教師資格考試、事業單位考試、考研等在內的招錄考試培訓服務。培訓服務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提供,線下服務通過直營網點進行,線上則通過網絡平臺提供課程和直播授課。
其中飽受爭議的是中公教育推出的“協議班”模式,即學員在考前與培訓機構簽訂協議,如果考試未通過或未被錄取,培訓機構將部分或全額退還培訓費用。這種模式吸引了大量學員,中公教育迅速占領市場。
然而,近年來多名消費者反映,花費數萬元報名中公教育“考不過包退費”協議班的課程,但在未能通過考試申請退費時,卻無法順利退費。其中,有的考生被告知“資金緊張”接受了分期退款方案,但僅收到部分退費,之后被一拖再拖,還有的考生拒絕接受分期方案,要求按照協議規定一次性退費,自2022年以來為維權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至今沒有解決。
此次直播中,有不少用戶在評論區講述自己的遭遇。“一年多了,就退了一千。”“等一年了,問就是沒錢,一拖再拖。”“2022年的錢2024年了還有一萬五沒退。”還有不少學員反饋難以聯系到公司、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等問題。
一位用戶在評論區稱,在直播間說退費的事情,但是被禁言。“就想知道剩下的錢什么時候能退回來。”“不落實退費,說得再好聽都沒用”。
7月初,記者登錄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檢索“中公教育”,發現共有107370條投訴信息,其中大部分為“退費”相關投訴。近30天內投訴量為1017件,僅4件處理進度為“已完成”。
然而記者注意到,雖然深陷“退費難”風波,中公教育“考不過包退”的協議班目前仍在售。中公教育官網顯示在售多個協議班課程,例如“全過程國省定制筆面協議奪魁班14天14晚”價格為14800–26800元,全款協議:26800元,筆試不通過退14000元,面試不通過退14000元。
股價跌破2元,較最高點已縮水超96%
中公教育的“協議班”模式雖然吸引了大量學員,但也帶來了較高的退款風險。若大量學員考試未通過,公司須退還高額的培訓費。今年2月,湖南中公教育存在4000萬元退費缺口一事登上了熱搜。
中公教育現金流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問題?一方面,此前受疫情影響,線下課程無法開展,學員報名意愿低下,在經營困頓中,中公教育仍采取了“理享學學員貸”等激進措施,然而這些措施并未帶來利潤的增加,反而導致了利潤下滑。2021年財報顯示,中公教育凈虧損達到23.7億元。
另一方面,理財投資占用了大量資金。從中公教育披露的種種官方資料中可以看到,該公司將大量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和定期存款,以及投資土地和房產,這些投資減少了可用于日常運營的現金流。
從2018年開始,中公教育的培訓機構、研發中心大幅擴張,地產業務開始在中公教育的商業版圖中占據關鍵位置。然而,在地產行業的強監管環境下,中公教育在地產業務的投資并不順利。
例如,2020年底,中公教育宣布,以30億元在北京市昌平區拍下一塊住宅用地和一塊多功能用地,隨后將住宅用地進行轉讓;還曾計劃定增融資不超過60億元,擬在北京市懷柔區打造建筑面積為32.6萬平方米的學習基地,然而最終定增并未成功。
中公教育因非流動資產中大額款項問題收到深交所問詢,被要求說明其他非流動資產中其他非流動資產項下36億元預付土地款、投資款的具體情況、交易的原因及合理性。
中公教育曾在2022年6月對深交所的答復函中坦陳資金緊張的主要原因,其中一項為:“上市后,用于購置土地、購置培訓場所等長期性資產的支出大幅增長,占用了大量流動資金。”
此外,自2022年11月以來,中公教育高管頻繁大額減持行為一度引發市場不滿。據媒體報道,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魯忠芳及李永新母子二人持股比例合計減至16.68%,累計套現約合百億元。
中公教育財報顯示,2021年營收69.12億元,同比下降38.30%,凈虧損23.70億元;2022年營收48.25億元,同比下降30.19%,凈虧損11.02億元;2023年營收30.86億元,同比降低36.03%,凈虧損2.09億元。從數據看,中公教育虧損有所收窄。
然而,這并未能挽回市場和投資者對中公教育的信心。6月3日起,由于“大股東跑路”“大股東質押股票爆倉”等傳聞,中公教育突然開啟暴跌并連續跌停,市值蒸發近30%。6月4日晚間,中公教育公告了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并否認公司股價大跌是由于大股東持股質押爆倉引起,稱目前市場很多傳言嚴重不實,并強調將不斷努力恢復公司經營狀況持續向好。
但中公教育股價在小幅回升后繼續大幅下跌,6月27日,一度跌至1.52元/股。7月1日晚李永新在直播間進行回應之后,股價再次小幅回升,但7月4日再次下跌,截至7月4日收盤,中公教育股價為1.55元/股,總市值縮水至95.59億元。與2020年高點時的43.58元/股相比,中公教育股價的跌幅達到96.44%。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