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為社會文化、時代精神的載體,對于全社會增強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建構中國建筑文化學術體系,不僅能增強文化自信,也能助推當代中國建筑文化的創新發展。9月17日-18日,中國建...
建筑作為社會文化、時代精神的載體,對于全社會增強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建構中國建筑文化學術體系,不僅能增強文化自信,也能助推當代中國建筑文化的創新發展。9月17日-18日,中國建筑文化論壇2022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文化學術委員會學術年會隆重召開,多名院士大咖齊聚南京,共同探討中國建筑文化學術論體系的建構,探索中國建筑文化的價值與實踐方法。
記者了解到,建筑文化學術體系不同于一般的科學技術或文化體系,與文化傳統、生產力條件和水平、自然環境、社會現實等密不可分,必須根植其文化土壤,回應相應的社會問題,形成豐富的文化認同。“中國建筑的發展不僅需要從技術提升、制度保障上下功夫,更要重視文化思想、價值體系上的自我建構。”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認為,中國建筑需要從觀念上、本體上去建構和形成中國建筑的思想與理論內核,在創作層面對認識論、方法論和美學特徴進行研究和討論,為建筑創新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近年來,新中式、坡屋頂等中國元素又火起來了,但是如果自身話語體系的建構不能跟上,其結果只能和過去一樣隨風而逝。” 在《是建構中國建筑文化體系的時候了——“現代性”的反思和新構》的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設計與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寧認為,中國建筑要實現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需要從理論建構與制度創新兩個方面有所突破。建構中國建筑文化體系,不僅需要我們了解自身的文化傳統,也要弄清西方文化的來龍去脈,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在程泰寧院士看來,構建中國建筑文化體系應該要“回歸自然”。以“自然”為哲學本體,探索建筑學的“規律性”;同時以整體性、模糊性和科學理性有機結合的“自然而然”的思維模式來詮釋建筑,從而構建一個既有中國文化精神,同時又為世界所接受的,具有普適性的理論體系。
“建筑學是由很多學科綜合而成的。”程泰寧院士表示,對于學習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應該打開思路,在學習建筑學基本課程以外,也要多去了解人文學、哲學、美學等方面的書籍、課程,作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建筑的本質,“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建筑到底是怎么回事,建筑設計到底該怎么做,去思考如何讓時代建筑真正成為時代精神載體,而不是單純地教授建筑設計方法。” 程泰寧院士期望,建筑學能夠走出“理性的鐵籠”,在科學與人文、個體與整體之間找到平衡。通過整體性的多維思考,進入一個融境界、意境、語言為一體的,詩與遠方的新境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見習記者 蘭倩怡
通訊員 蔣楠 唐瑭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