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職業教育推動城教融合,推進校校協同,深化產教融合,努力開創職業教育新局面。
“推動通州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城市副中心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北京新城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水平……”9月16日下午,北京市教委舉辦支持通州職業教育發展專題會暨北京新城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簽約儀式。
當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等七所高職院校與新城職業學校完成“開展中高職專業協同建設一體化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簽約,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北京星海鋼琴集團有限公司同新城職業學校就“訂單式”培養達成協議。
市教委副主任孫其軍、通州區副區長董明慧,國家大劇院、北京交響樂團等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等高職院校負責人出席了活動。
北京新城職業學校藝術類新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簽約。北京市教委供圖
新增兩門專業,為企事業單位精準輸送人才
“作為副中心唯一一所公辦職業高中,新城職業學校發展前景廣闊。”北京新城職業學校校長劉慧金介紹了學校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辦學方向。
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綜合管理部副部長孫洋表示,在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發展格局下,對劇場管理、舞美制作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旺盛。此次簽約是該中心第一次與職校組建“訂單班”,根據協議內容,新城職業學校制定突出實用性的培養方案,中心將協助做好舞臺相關專業人才培養。
孫洋介紹,本次協議有效期為三年,學生在校上完基礎課,便可到中心參觀、學習實操、規范操作行為,讓技藝得到傳承和創新。最后一年,中心將提供實習機會,并擇優錄用。“充分發揮我們的劇場資源、舞美資源、舞臺管理資源,為學校提供專業的校外教師隊伍及實踐實訓基地,希望通過產教融合,能夠讓培養的人才走向全市乃至全國的演藝行業。”
在孫洋看來,“訂單式”培養把單向輸出變為雙向閉環。過去,舞美中心履行藝術教育義務的方式主要是走進大中小學校、百場公益演出下基層等;如今,校企合作可以讓中心得到人才補充,培養一支懂舞臺、了解舞美和劇場管理的后備軍。
星海鋼琴集團董事長孟宇表示,星海的技能培訓學校主要開展面向社會的短期培訓,與新城學校的“訂單”則為學歷教育合作,“北京每百戶鋼琴擁有率已經破10,在市場需求的牽引力和教委的鼓勵下,藝術類的職業教育也是有前景的。”
新城職業學校副校長熊爭光透露,為契合企業需求,學校在原有9個專業的基礎上,新增了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樂器維修與制造,兩門新專業均為30人制的小班化精品教學,目前正在籌備,預計明年開始招生。
校企合作之外,中高職協同共建也將為新城職業學校的發展提供助力。
當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七所高職院校與新城學校完成“開展中高職專業協同建設一體化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簽約。
七所高職院校將在深化教學改革、強化銜接管理、夯實常態建設、加強資源融通等方面幫助新城職業學校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城教融合、校校協同、產教融合,統籌推進通州職業教育
“我們會提供師資和軟件,希望發揮示范作用。”北京交響樂團團長孟海東說道。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副校長王曉華表示,作為牽頭單位,學院將整合資源,發揮優勢,不僅僅立足于就業,更關注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當日,與會嘉賓也紛紛為如何更好推進通州職業教育獻言獻策。
“今天的專題會,是通州職業教育走向更大舞臺的一個新起點。”簽約儀式后,市教委相關領導如此評價道。他指出,職業教育發展要圍繞城市功能和社會經濟發展大局面,同時也離不開社會各方、特別是屬地政府的支持。
他建議,推進通州職業教育首先要推動城教融合,增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要對應副中心行政辦公、文化旅游、商務服務三個主導功能,不斷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學校抓好藝術類特色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掛鉤。
其次是推進校校協同,實現首都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共用。今年8月,市教委統籌組建了新城職業學校“3+2”中高職銜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明確共同教研、溝通互訪、師資共享、學生一體培養等制度要求。委員會主任所在院校要將各項共同建設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的工作制度落實,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最后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企業要素及需求全方位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行業企業全面深入到教材開發、質量評價等環節,學校面向市場辦學,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在相關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改革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和聯合培養力度,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建立校企常態化溝通機制,梳理任務清單,完善考核檢查機制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