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午,一張“2020年中山一院臨床博士后群”的群聊截圖,從華南醫生圈一路傳到全國醫管圈,引發不小波瀾。群內共138人。2020級博士畢業生翁任楠,在群內表示,自己當月的工資只有8000元,還有臨床...
9月13日中午,一張“2020年中山一院臨床博士后群”的群聊截圖,從華南醫生圈一路傳到全國醫管圈,引發不小波瀾。
群內共138人。2020級博士畢業生翁任楠,在群內表示,自己當月的工資只有8000元,還有臨床醫生月薪只有5000元。翁任楠公開質疑所供職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薪酬體系設計,并在群中直言“為何變動如此大?可否公布目前各層級的薪資架構設計?”
群內有多位醫生隨之紛紛附和。甚至有位中山一院神經科的醫生表示,自己8月份只拿到了1塊錢,并附上了銀行的流水截圖。
有媒體關注到“1塊錢”的工資,討論聲直指醫院經營狀況,醫生論壇上蔓延著醫生被克扣工資的質疑,甚至傳出“中山一院的醫保飛檢出現問題,罰款可能有1億元,克扣博士后工資”的言論。
多方傳言暫無法證實,但隨著事件發酵,14日下午,新流出的群聊截圖中,翁任楠表示,人力資源處已解釋此次系薪資結構變動,通知曾下發給了各科室。隨即,群聊被解散。
經中山一院宣傳科向八點健聞證實,此事確有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翁任楠在中山一院并非正式員工,而是臨床醫學博士后。
“在醫院里,規培生、進修人員、研究生、博士后都是不同的群體,跟本院職工有別,待遇也有區別。”廣州市某三甲醫院醫生表示。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碩士、與翁任楠相識的葉蓁告訴八點健聞,另一位中山一院博士后告訴他,院內博士后的工資差不多,翁任楠或許是博士后出站,獎金延遲兩個月發放,工資才比較低。群內大家感到工資突然降低或是此因,但此次為何延遲發放,這并不清楚。
中山一院人事科負責招聘臨床博士后的工作人員向八點健聞表示,臨床博士后前兩年可以領取每年稅前28.4萬的國家補貼兩年后臨床醫學博士后將不能再收到這筆補助,只能領取規培工資。2020年畢業入院的翁任楠,可能正面臨著這樣的時間節點。
輿論和傳言交織在“中山系”的上空,“鬧劇”看似正在落幕。但一種不安全感,正在中山系內外的醫學博士生、博士后的群體間蔓延。
多位受訪對象能達成的唯一共識是:中山系的醫院,不缺博士后。甚至有人說,“頂尖三甲醫院里做臨床醫學博士后,你是不知道有多卷,做了博士后也不一定能留下來。”
他們與翁任楠處境類似,同樣面臨畢業、面臨擇業,同樣渴望留在金字塔尖的大醫院里,同樣是“被選擇”的年輕人;也同樣的,面對著“高度內卷”的金字塔尖的競爭。
想要進入金字塔尖,有時意味著接近而立之年的醫學博士需要接受諸多“不確定”的負面條件——與優秀的同儕內卷、卷科研、卷臨床,接受醫院的大部分條件,甚至承擔”科研+臨床“的雙份工作。
無數醫學博士生在此間上下求索,卻不愿放棄這條通往金字塔尖的路。
“臨床醫學博士后”
翁任楠所讀的“臨床醫學博士后”,是一個摸索中的“新興產物”。始于2015年,無經驗可考,在理想的圖景中,它是醫院和醫學生的一個雙贏選項。
據相關醫院的招生簡介顯示,成為臨床醫學博士后之后,進院3年里,同時完成規培和科研產出兩件事,收入也是獲得規培工資和博士后資助兩份薪酬,畢業后可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后證書”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書”,大概率還能在院內入職。
這對于多數“畢業即而立”的醫學博士生來說,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選項。
拿全國首家開展“臨床醫學博士后”項目試點的實施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來說,2015年開展項目后,招收了139名博士后。2018年,首批25名臨床醫學博士后如期完成了全部的培養計劃,留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隨后,2016年北京協和醫院也大張旗鼓地開展“臨床醫學博士后”項目,更清晰地點明了“精英”定位的培養目標,甚至將擁有幾十年歷史的宿舍樓,改造成了單人公寓供臨床博士后使用。
此后,中山系、首醫系、北醫系等頂尖醫院,都陸續開始了臨床醫學博士后的招聘選項。
一個臨近畢業、要選擇金字塔尖的醫學博士來說,3年完成規培、同時獲得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意味著絕對的高性價比,何樂而不為?
然而,此次事件中翁任楠的質疑以及所激起的共鳴,也折射出醫學生們對于這種模式的疑問:本是三年打兩份工,完成兩件事,獲得兩份基本的收入;怎么到了醫院,變成了三年打兩份工,拿少于兩份的錢,甚至還不能留在醫院?
在知乎平臺上,不少博士討論這條路徑的可能性,一位不愿具名的臨床醫學博士后將這一模式稱為“坑”。他說,在他所在的醫院里,規培本就是輪轉科室的最底層,工作壓力非常大,但因為所謂的博士后“年薪制”,卻不能拿到任何科室的獎金。
更為致命的是,在繁重的規培壓力下,留給科研的時間很少,也導致臨床醫學博士的科研含金量非常低,他指出,“行內人都明白”。
葉蓁告訴八點健聞,這種情況是現實存在的。有些醫院把博士生當做臨床醫學博士后招進來,但因為更希望博士后產出科研成果,所以會讓這些博后簽承諾書,表示自愿放棄規培,專職做博后的工作,工資自然也會跟事先承諾的有所減少。
“近幾年,頂級三甲愈加看重國自然基金的項目,爭奪強烈,臨床醫學博士后的身份中,‘科研’的需求被越放越大。”
在這般質疑聲中,曾經看似“雙贏”的選項,卻落入進了“既要、又要”的窘境。
不是什么醫院都能干
博士后是一份工作,應當跟醫院簽訂的是勞務合同。但現實里,臨床醫學博士后的界線卻非常模糊。
“這是普遍問題,不論博士、博士后還是規培生,他們的身份界定都很模糊。” 一位資深醫管專家向八點健聞解釋說,“醫院把他們當學生,實際上又干著正式工的活,拿的錢非常少”。
此外,由于針對臨床醫學博士后的國家補貼,在博士后第2年后停止發放,這也使臨床醫學博士后往往將在第三年面臨收入大幅下降的窘境。
博士后的制度被部分社會化,比如博士后的一部分工資跟著醫院的經營狀況上下浮動,這也不是好事。該專家認為,博士后“前兩年保證年薪,第三年變成社會化合同”的做法,在醫院經營好的時候沒問題,但是,一旦疫情這樣的“黑天鵝”時,就會出現問題。
“頂尖醫院過去的經營尚可,但疫情收入減少,再遭遇其他雪上加霜的事件,難保博士后的工資不被率先壓縮。開設臨床醫學博士后,不是什么醫院都能干的。”
葉蓁明年即將醫學博士畢業,他學醫以來,一路讀了10幾年。臨床醫學博士后曾是他中意的選項,那曾是他看到的、最好的一塊進入金字塔尖的敲門磚。
“對于那些頂尖的醫院,比如北京協和醫院,只有通過臨床博后的路徑,才有可能進去。”他進一步解釋,“這種吸引力,對8年制的博士更強,因為這部分博士科研成果較少,在科研上是有短板的,臨床博士后是一個可以補齊這個短板的選擇”。
然而,在此次身邊人的事件沖擊下,加之一些師兄師姐的“善意勸告”,葉蓁開始對臨床博士后慢慢失去了信心。
想要3年規培、科研兩手抓,或許什么都抓不住。“找一份有編制的工作更好,踏實進行三年的規培,規培第二年也能分一些科室的獎金,作為起步也不錯。”
“就是一個套路,進院后很容易淪為‘廉價科研勞動力’,留下也很難,不想去了。”葉蓁說道。
被“卷”也要擠進金字塔尖
即使有被當做“科研廉價勞動力”的風險,但越優秀的博士生,越愿意像沙丁魚罐頭一樣,前赴后繼擠進頂級的三甲醫院里。
于葉蓁而言,也不過是這條路不行,再換一條路,向頂峰沖刺。
翁任楠的事件發生后,在最熱門的微博下的熱門留言是“剛畢業去哪個醫院都這樣,想賺錢去私立醫院啊”。
為什么不這么做?葉蓁坦言,不管是8年制,還是10年的博士,大家臨床經驗不豐富,看似出路不少,實則選擇不多。
很多醫學博士都清楚,論臨床經驗自己還比不過專碩研究生。醫學博士畢業后,直接去民營醫院的更少了,民營醫院更喜歡挖已經成長起來、有一定技術的,在主治以上級別的醫生,可以直接給帶來手術量。“剛畢業的小醫生沒經驗,進了民營醫院可能也干不了啥。”
從另一角度講,出身于高質量醫學院校的醫學博士,苦讀10年左右,注定優先考慮同等江湖地位、學科排名的頂尖三甲醫院。
很多人愿意放手一試,搶一次第一梯隊的門票。
另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曾想留在中山系的醫院,但沒留下來,只能去一個北方省份的省內學科龍頭,他并不滿足于此,稱跟過去相比,目前“基本躺平”。
“頂尖的三甲醫院待遇好,病人多,醫生有地位,科研項目好。這是普通或較好的三甲都比不了的。”
主觀上,要拼命擠進去,但客觀,金字塔尖越來越難爬了。
2002年時,中國146萬多執業醫師中,大專、中專及以下學歷的超過60%,有博士學歷的0.6%,不超過9000人。而2001年后開設八年制醫學專業的14所高校,至今12屆畢業生大約1萬多人,已經超過2002年之前的博士數量。
曾經的短缺市場,一時間變成了飽和市場。
而且,醫學博士愿意扎根塔尖,也是讓塔尖“高度內卷”的另一原因。有人總結道,一線城市醫學博士留院競爭激烈,二線頂級醫院需要大pk,三線四線求你進。
更意外的是,這兩年競爭進一步加劇,與海外回國的醫學博士數量增加也有關。伴隨疫情的蔓延,越來越多的博士與博士后選擇回國,加入到了這場競爭中。博士后在疫情后還迎來了“通貨膨脹”。
季澤同近年回國后,進入到西南某頂尖醫院做博士后,專攻科研。但即使有優秀的海外背景,季澤同也未必能留下來。
“這些年醫院招博士后,下手不輕。崗位常年開放,面向全球,一年進行4輪博后招聘。”季澤同說,入院后,簽署嚴格的保密協議,博士后成為助理研究員,薪資不低,但浮動較大,與科研成果直接掛鉤。
直到3年后,等待一次博士后出站的大考。“但這期間,并不知道淘汰率、不知道進了多少人、不知道出去多少人。”季澤同說,能做的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自己跟自己比,其實壓力很大。
大考之后,醫院重新進行評估,考過的人才能成為副研究員,拿到留在這家醫院的門票。
季澤同看著醫院公號上常年開放的博士后招聘啟事,彰顯著醫院雄厚的科研實力,誘人的科研平臺,描繪出一流職業發展充滿希望,他依然堅信自己當時的選擇。
而高壓下、高度內卷的“登峰”之路,他也準備在前赴后繼的前輩和后輩中,繼續走下去。
參考文獻:
《臨床醫學博士后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年.04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