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凌晨,“天舟四號”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全面在軌建造序幕拉開。在海南文昌發射現場,南信大校友楊昊與一群航天攝影愛好者一道,共同拍下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從“嫦娥一號”的發射開始,楊昊就...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號”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全面在軌建造序幕拉開。在海南文昌發射現場,南信大校友楊昊與一群航天攝影愛好者一道,共同拍下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從“嫦娥一號”的發射開始,楊昊就一直在堅持“追火箭”,用鏡頭記錄下中國載人航天邁出的每一步。他表示,陪伴中國航天的每一刻都意義非常。
楊昊拍攝的“天舟四號”發射現場。
追火箭的夢從“嫦娥一號”開始
提到追火箭的經歷,楊昊的眼睛里閃爍著不一樣的光。13年前,父親贈予他一套《中國國家天文》,書里所描述的這顆蔚藍星球之外的世界,打開了他的想象之門,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書中有一張依據嫦娥一號衛星拍攝數據制作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楊昊總是能看上很久。
2020年,楊昊在網上看到了一條“追火箭”的vlog——長征五號B遙一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視頻里,觀眾們鼓掌歡呼、熱淚盈眶,“追火箭”的發燒友們跨越山海聚集在一起,用手中設備記錄下激動人心的一刻。“我才發現,原來電視機里的畫面和那種震撼是可以身臨其境地去體驗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親眼去看一次火箭發射。”
楊昊平日里愛好攝影,大學幾年里拍了不少照片,出門也總愛帶著相機。看到了博主們拍出來的火箭照片和視頻,楊昊也心癢癢,“干脆就試著把這兩個愛好結合起來,帶上相機去追火箭吧!”
奔赴海南文昌,深入大漠腹地
這幾年,楊昊“追火箭”的腳步,從“嫦娥五號”一直延續到了“神舟十三號”,成為了西昌、文昌等多個發射基地的常客。
拍攝火箭只能“one take”,絕對沒有重來的可能。楊昊表示,“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和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都不一樣,因此,拍攝的主要關注點在曝光設置上,要保證不要過曝,還想要保留火焰細節,還得防止廢片的出現。”
楊昊說,親眼見證火箭發射能讓他如此激動,一方面是終于通過自己的方式,將攝影融入了航天夢,另一方面是看到海灘上懷著同樣熱愛、不同口音的男女老少,和夜幕中飄揚著的五星紅旗,“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這是中國人的航天事業,是新時代的中國航天新征程。”
“航天代表一個國家最高精尖的科技,是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是國家強大的象征,但它又不是遙不可及的,火箭搭載的各種衛星載荷,早已以氣象、導航等方式融入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楊昊說,中國航天一次次創造奇跡,讓他強烈地感受到國泰民安的自豪和繼往開來的責任。
想用鏡頭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航天
追火箭的過程中,楊昊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航天攝影愛好者。他們一次次為了共同目標而奔赴、聚集,慢慢地,開始想要為中國航天事業真真正正地做點什么,給“追火箭”這件事賦予更大的意義。
2021年4月,他們聯合創立了青年航天攝影組織——SpaceLens云上天鏡。作為“年輕人的航空航天泛科普自媒體”,SpaceLens已經擁有50余位航天攝影師,在發射、科普、直播、文創等方面展開創作,楊昊在其中承擔內容攝影師、直播導演、創意策劃、賬號運營等工作。
楊昊說,和大家聯合創立SpaceLens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年輕人的方式記錄下每一次屬于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通過我們的畫面,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航天,熱愛航天科技,這就是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
實習生 李佳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