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的教育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提出“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在兩會...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的教育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提出“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在兩會代表委員中引起熱烈反響。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
關鍵詞:立德樹人
報告原聲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江蘇省淮安市教育局局長
皇甫立同
我們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加自覺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家國情懷在學生內心深處扎根。要完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工作體系,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加強家校育人共同體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國政協委員
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
陳曉紅
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要構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格局,引導教師打造“經典紅課”和系列慕課,引導高校建立本科、研究生及繼續教育相互銜接的完整培養鏈條,使黨史學習教育貫穿學生成長發展全過程。
關鍵詞:優質均衡
報告原聲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依據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第二中學校長
庹慶明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可以使邊遠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教育得到極大改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通過建立“城幫鄉,全覆蓋”的城鄉“校聯體”教育網絡,著力提高鄉村優質教育覆蓋面,提升鄉村學校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尚希
為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教育資源的規劃布局應改變靜態的地理思維,注重與人口流動的匹配性,資源配置要形成動態。建議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分配制度,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經費的義務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關鍵詞:教師工資待遇
報告原聲
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加強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在職培訓與待遇保障。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教師
尤立增
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師傾斜,這是“強基固本”之策。各級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把改善與提高教師待遇作為教育財政投入的重點戰略,優先保障對義務教育教師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地區教師的工資投入。
全國政協委員
西北師范大學校長
劉仲奎
綜合性大學可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當地師范大學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提升教師培養質量。地方師范院校要提升培養精準度,按需培養,補齊基礎教育師資短板,緩解鄉村教師隊伍的結構性矛盾,為鄉村教育振興輸送大批優秀的師資。
關鍵詞:減負
報告原聲
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
秦和
落實“雙減”,需綜合施策,持續用力。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治標”已取得重要進展。下一步,還需在“治本”上下功夫,著力強化校內教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發揮好考試評價的引領作用,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的統籌,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朱曉進
建議同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與“雙減”政策落地,提升教育健康發展內驅力。同步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和校內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夯實教育教學主陣地。同步推進政策配套與工作開展,做好安全與保障工作,統籌部署落實與風險防范的關系。
關鍵詞:學前教育
報告原聲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安徽省教育廳副總督學
楊善竑
未來學前教育的發展應是“普及普惠安全優質”,這就要進一步壓實政府責任。幼兒園教師編制問題影響著學前教師隊伍穩定性,是困擾學前教育的瓶頸,同時我們也期待學前教育法的正式出臺。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市北海幼兒園園長
柳茹
當前,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十分必要和緊迫。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上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一方面拓展學前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鼓勵不同主體通過多種形式辦園,以增加有效供給,緩解普惠性資源不足問題;另一方面調整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結構,擴大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的覆蓋面,多為老百姓提供“離家近一點、價格低一點、質量好一點”的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關鍵詞:縣域普通高中
報告原聲
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省龍川縣田家炳中學校長
李舒強
政府部門應在教育投入上向縣中傾斜;從政策導向上下功夫,如“雙一流”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標,實施指標到縣;切實加強招生計劃和錄取過程管理,落實高中階段縣域內招生,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嚴防“掐尖”現象;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提升學校的自主管理權。
全國政協委員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
唐江澎
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必須嚴格控制“野蠻招生”,包括“掐尖”招生、跨區域招生,卡住招生的關鍵點。省級人民政府和地市一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擔當起責任,嚴格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嚴禁高中階段跨地市招生,以重振縣中教育;對高中跨地市招生問題突出的省份,要進行教育生態治理問責。
關鍵詞: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民辦教育
報告原聲
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湖南省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完小校長
王懷軍
為了促進縣域特殊教育更好發展,建議加大對縣域特殊教育學校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健全、完善學校的配套設施,對殘疾適齡兒童青少年實現“應入盡入”。逐步增加縣域特校教師的編制數,規范送教上門工作,進一步篩選送教對象,真正讓送教上門有實效。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
劉林
應該以推動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為目標,從兩方面對民辦教育進行規范:一是規范民辦學校辦學行為。民辦學校應加強黨的建設,遵守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法律政策規定,推進自律管理,實現規范發展、安全發展基礎上的健康發展。二是規范地方政府管理行為。地方政府部門應按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準確、完整、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穩慎,精準施策。
關鍵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報告原聲
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質量。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中心校校長
梅花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國家統編教材就是我們學習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工具,只有溝通才能讓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欣賞,才能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掌握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讓少數民族孩子們走向世界,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全國政協委員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
海霞
普通話水平測試覆蓋群體規模較大,而且參與測試的人群或將通過新聞、文藝影視作品等發聲,或教書育人、肩負立德樹人使命,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負有重要的輿論引導責任。應特別重視考試大綱的科學性、導向的正確性、內容的貼近性,在朗讀備選材料中增加中國故事的比重很有必要。
關鍵詞:職業教育
報告原聲
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
鄭亞莉
作為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代表,我一定要把政府工作報告中“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的精神貫徹好、落實好,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
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
蘇華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關鍵在人才,不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要堅持以產業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高端裝備、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產業,深化產教融合,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職教聯盟、行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
關鍵詞:高等教育
報告原聲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杜玉波
中西部高校占全國高校總數的半數之多,是中西部全面振興的戰略內生力量。沒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興,就無法全面縮小區域差異、城鄉差異,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成效轉化為區域經濟的支撐能力,走出一條立足地方、扎根地方、服務地方,具有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的特色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
蘭州大學校長
嚴純華
蘭州大學將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和急需專業人才培養,強化實施本研貫通人才培養計劃,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充分發揮學校基礎學科優勢,依托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聚焦“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強“有組織的科研”,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源源不斷的戰略性、稀缺性優秀人才。
關鍵詞:高校招生
報告原聲
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大學黨委書記
盧克平
長期以來,我國中西部及農村地區高等教育基礎差、底子薄、欠賬多,千萬學子對“上好大學”,尤其是“在家門口上好大學”充滿了熱切期盼。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校招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這是促進教育公平、讓教育更好惠及全民的重要舉措,必將為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王焰新
高校要主動與中西部地區“結對子”,本科招生計劃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開設適應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具有行業特色的學科專業,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要實現招生專業全覆蓋,加大研究生支教團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指標支持力度,鼓勵更多畢業生到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就業創業。
關鍵詞:協同育人
報告原聲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邵志豪
學生的成長與培養,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底色,學校教育是核心、是主體,社會教育是保障、是環境。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建設,急需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特別是“雙減”政策落實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向同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向未來!
全國政協委員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
許玲
職業教育是跨界培養人才的過程,首先需要產業行業的大力支持與協同。同時,要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固有偏見,讓學生家長愿意選擇職業教育,還需要從家庭層面進行發力。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讓職業教育“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才能辦出讓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