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改善山區群眾用水條件、實現脫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6月29日,“七一勛章”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86歲的黃大發獲授“七一...
“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改善山區群眾用水條件、實現脫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6月29日,“七一勛章”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86歲的黃大發獲授“七一勛章”。頒獎詞短短的幾十個字,道出了黃大發從青蔥小伙到兩鬢斑白的奮斗歲月。
6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的臺階上,黃大發戴著“七一勛章”拍照留念。受訪者供圖
黃大發來自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原草王壩村),在36年的漫長時光里,他帶領村民們在靈寶山上生生鑿出一道水渠,為缺水的小山村引來水源,讓它一點點變成了如今不輸城里的好地方。
六七月的團結村氣溫宜人,風景秀麗。天氣晴朗時,抬頭就能看到湛藍湛藍的天,一眼望不到邊。同樣望不到邊的還有被各種植物覆蓋的靈寶山,和靈寶山上那一道水渠。
時間倒回至1958年,彼時的團結村缺水嚴重。由于深處大山腹地,山高巖陡,雨水一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最少也要走兩個小時。沒有穩定的水源就沒有充足的糧食作物,吃上一碗大米飯成了很多人的夢想。
那一年,23歲的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此后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時起,黃大發就立下了誓言,要為村民做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失敗了仍不屈不撓,歷經36年,黃大發終于帶領村民修筑了一條跨3個村,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大土灣巖、擦耳巖、巖灰洞巖)、穿三道險崖的水渠。這條水渠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大發渠”。
生活中的黃大發十分樸素。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團結村早已變了樣。信號塔豎起來了,打電話聊微信都不成問題,不用到高處找信號;仁遵高速(仁懷至遵義)即將修到村,明年6月就能通車,從遵義到村里只要半小時;水也不缺了,種植的水稻也成了能對外銷售的不用化肥的有機水稻,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你來嘛,到我家鄉來嘛,我們村現在跟城市一樣了。”7月1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視頻采訪時,黃大發多次熱情地邀請記者前往團結村做客。
談及自己剛剛獲得的“七一勛章”,黃大發聲音立刻高了幾度,“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今天上午參加了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很驕傲很自豪。我都已經八十多歲了,能參加建黨100周年慶祝活動特別高興。”
況維從2017年5月起就回到家鄉照顧外公黃大發。況維說,外公雖然已經86歲了,但身體一直很好,有時候還會下地做農活;精神也特別好,“不管誰來,只要讓他講一講當年修渠的故事,他都非常樂意非常熱情地跟別人講,無論講多少次都是開心的。”興致來了,黃大發還會陪著游客一起上渠。
接待游客,給大家講當年修渠的故事……黃大發樂在其中。受訪者供圖
黃大發的一言一行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況維。“他這種做事的方式方法對我影響很大,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共產黨員不只是一個身份,還是一份責任和擔當,做共產黨員就要為老百姓辦實事’。”況維說,外公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是個共產黨員,只要能干,就要干到干不動的那一天。”
看到外公為村里付出這么多,況維也深受感動,“現在各方面政策也比較好,是個做事的好時代。我也正在準備申請入黨。”
“這個勛章不是給我一個人的”
新京報:這次獲得“七一勛章”,有什么樣的感受?
黃大發:非常激動,也非常開心。我今天(7月1日)上午還參加了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這個大會不得了啊,廣場上人都滿了,天上飛過來幾十架飛機,現在我們國家是真的富強了,我感覺很驕傲很自豪。
這個勛章不是給我一個人的,而是給每一個流過汗的修渠人的,我只是一個代表。這個勛章不只是榮譽,還有責任,還有擔當。我回去以后還要多給老百姓辦事。
新京報:慶祝大會現場什么讓你印象最深刻?
黃大發:總書記的講話(印象深),聽了講話我很受啟發,很受教育。我一定要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好。
這些年黨和政府一直在幫助我們建設家鄉,家鄉已經全部脫貧了,水來了、有飯吃了、也有衣服穿了。我覺得一定要搞好我們(村)的三大產業,農業、種植業、養殖業 。
還要學習黨史,學習我們的革命先烈,老老實實地辦事,踏踏實實地辦事,幫老百姓辦實事。作為黨員干部,不僅要學習革命先烈,還要提高我們的新生力量,要堅持努力奮斗,積極趕超。
新京報:從1959年到水渠貫通的這三十六年里,你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黃大發:我是一個黨員,共產黨員就必須帶頭,帶頭為人民辦事,帶頭苦干。老百姓富起來了才是真的富。
我們這幾十年,干志、斗志都有,干就是要發動群眾苦干,斗就是要與天斗。
新京報:條件如此艱苦,歷經幾次失敗,有沒有想過放棄?
黃大發:我修溝(方言:水渠)不放棄,溝修不通,我們就沒得大米吃、沒得水喝。放棄不得。
家鄉已經大變樣,高速通車后到遵義只要半小時
新京報:現在的團結村跟以前比變化大嗎?
黃大發:我們村現在好嘍。以前沒有水喝、沒有大米吃,現在有大米吃了,有水吃了。而且水用不完、吃不完了。家鄉的面貌已經大變樣了,我們農村跟城市一樣了。
路都修到家門口了。仁遵高速在團結村有個下道口,這個橋(指大發渠特大橋)就在我房子后面,我天天看著心情特別好。明年6月就能通車了,到時候從遵義到我們村只要半小時。
而且現在大家都富了,我們發展旅游業,都有農家樂了,趕上節假日人多的時候每天有六七百人。村里還有陳列館、展覽館。
村里最主要的農產品就是大米、菜籽油和蜂蜜,大米現在也能在網上賣了,都是不用化肥的優質大米。
黃大發說當地的大米、蜂蜜、菜籽油都是特別好的農產品。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現在的“大發渠”是什么樣子的?
黃大發:我們現在都修了棧道,不用走溝過去了,走棧道就能去渠上了,很安全。游客來了也可以走棧道上去。
現在來旅游的客人很多,平時每天都有一兩百人,趕上節假日人多的時候有六七百人。
“不能歇,我還要搞建設”
新京報:你現在已經86歲了,還上渠嗎?
黃大發:我每天都在村里轉,天天不休息。接待游客,給他們“講課”,給他們擺龍門陣,讓他們好好干。有時候還帶游客上渠。他們要我講(當年的修渠經歷),每天講我也不煩,我很高興的。
年過八旬,黃大發依然閑不住,每天都要在村里轉轉。受訪者供圖
這個高速路新標段建設的時候,他們(指高速建設者)請我去提建議,這是事關我們家鄉建設的事情,我一定要去,一定要看。
新京報:當年你說要做的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現在已經完成了。如今也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不歇歇?
黃大發:水現在雖然過來了,但是我現在還不能歇,我還要搞建設。現在村里在搞產業發展,這些都要搞好了,老百姓才能富起來。還要加油,把樓鋪(方言:蓋)起,要把老百姓服務好,老百姓缺哪樣,我們就整哪樣。
新京報:你想對現在的年輕黨員、青年一代說什么?
黃大發:年輕黨員要老老實實地辦事,為人民辦好事,干一輩子,不要干半輩子。要不怕犧牲,要排除困難,要好好工作,要踏踏實實地干,要老老實實地干。
人物簡介
黃大發,漢族,貴州遵義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草王壩村)人,小學文化,1959年11月入黨。曾任草王壩大隊大隊長、村長、村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先后被授予“時代楷模”、“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最美奮斗者”個人等榮譽稱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