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庭宏老師在修復古籍。趙越攝
紀錄片開頭,一扇厚重的鐵門緩緩打開,陣陣書香撲面而來,大廳中央是幾張長桌拼湊起的修復臺,錘子、剪刀、鑷子、棕毛刷……各種工具陳列其上。今年3月底,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拍攝團隊走進揚大敬文圖書館古籍特藏部,歷時一個多月,將鮮為人知的古籍修復工作拍攝成《我在揚大修古籍》紀錄片。紀錄片中的主角告訴拍攝團隊,多年來他帶了約800位實習生,但最后沒有一人成為古籍修復師。老師的話讓大家震驚,也讓他們覺得這樣的紀錄很有意義。
通訊員趙越詹其港時宇星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陳詠
A “修文物不一定在故宮“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后,以往被人忽視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開始受到關注。“這對古籍修復是一件好事,可對修復師來說并沒什么大的改變,這不是光靠興趣就能堅持下來的工作。”吳庭宏說。吳庭宏是揚大敬文圖書館古籍特藏部資深古籍修復師,也是同學們的重點拍攝對象。
“大二的時候,我曾跟吳老師實習過,后來的兩年,我也一直在學習古籍修復。”主創人員卞雨佳告訴記者,她還有幾個月就要離開學校了,很想為這些辛苦付出的古籍修復老師做點什么,就想到召集同學為老師拍攝一部紀錄片。“想通過這個紀錄片,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籍修復。”
為了拍好紀錄片,卞雨佳帶領團隊來到古籍特藏部,跟著吳老師學習了一周。“修文物不一定要在故宮,或許離我們很近很近。”卞雨佳說,這部紀錄片的完成,也算是為她的專業夢想交上的一份答卷。
B 8年修復古籍50000余頁
工作臺上,一本100多歲的古書已經滿是蟲蛀的痕跡,封皮破舊不堪,書頁上還有灰黑色的蟲卵,這是它有生以來的第一次保養。
吳庭宏用毛筆蘸過事先調好的稀漿,輕涂在書頁上,然后敷上一層宣紙,再用鑷子將毛邊挑干凈。“修古書一定要細致入微,任何一點失誤都可能給古籍造成致命的傷害。”吳老師說。
“修復古籍就像治病一樣,也講究望聞問切,針對不同的破損程度,我們要擬定不同的修復方案。”吳老師說。潤濕壓平、折頁、錘平、壓實、齊欄、打眼、穿稔、捆結、裝訂……幾十道工序一一完成后,一本書就修復完成了。這些活基本上都是人工處理,很少使用機器。
“古籍修復要耐得住寂寞。”吳庭宏說,一個技術嫻熟的修復師一天可以修復十頁左右。而他這樣枯燈獨坐,一坐便是八年。這八年間,他與古籍特藏部的另一位修復師朱清已經修復古籍逾50000頁。
C遺憾的是“后繼無人”
“從2009年以來,我大概帶了800位實習生,雖說數量上很可觀,但最后沒有一人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吳庭宏感慨到,過去,古籍修復有嚴格的師承關系,師父耳提面命,手藝代代相傳,現如今全國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少得可憐。
數百位實習生無一人成為修復師,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沒有專門的古籍修復專業,實習生雖然會學習檔案修復,但主要課程還是在檔案管理方面。其次,古籍修復工作辛苦枯燥,缺少晉升空間,要一直待在小房子里坐“冷板凳”,工資水平也比較低。此外還有社會關注不夠的因素,學校里檔案專業的只有大二的時候才會安排去實習,之后也沒有相關的課程和就業引導。
“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紀錄片,讓人們真正了解這個行業。”卞雨佳說,“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平臺幫助我們擴大影響,讓更多的人看到。”
主創者卞雨佳。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