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極具觀賞和經濟價值。南京農業大學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聚焦菊花遺傳育種與種質創新關鍵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及成果示范推廣,在我國花卉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極具觀賞和經濟價值。南京農業大學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聚焦菊花遺傳育種與種質創新關鍵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及成果示范推廣,在我國花卉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中做出了貢獻。今年,這個團隊被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瞄準科技前沿 服務鄉村振興
在南京農業大學,有一座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庫,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資源、3000多個品種,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菊花品種,在這里都能找到。
“這叫太行菊,是太行菊屬的植物,是我們從太行山山脈采集到的一個材料。這只是我們采集到的眾多資源的其中之一。除此之外,我們在青海青藏高原采集了很多材料。”南農大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副教授王海濱介紹。
這座菊花基因庫就是南農大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的科研成果之一。自1999年組建以來,團隊在陳發棣教授帶領下,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迫切需求,針對菊花重要性狀形成機制不明、主栽商業品種單一、抗耐性差等關鍵問題開展攻關。
團隊首次發現了黃金艾蒿、細裂亞菊分別是菊花抗蚜、耐寒育種的最優種質。首創基于控制授粉、胚珠拯救和雜種多色基因組原位雜交鑒定的菊花屬間/抗性種質創制技術。創建屬間抗性種質利用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相結合的菊花高效育種技術。
“新種質的創制,重點就是在抗逆這一塊。抗病、耐寒、抗蟲這些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考慮經濟性,比如耐寒,可以很好地解決一個冬季加溫的成本的問題,可降低成本。另外一方面,對生態保護環境保護也是很有意義的。”南農大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教授房偉民介紹,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等科技獎勵共13項,入選國家杰青25周年成果展。
團隊還致力于菊花功能性系列產品開發,除了傳統的菊花茶,還有菊花系列食品、菊花口紅、菊花精油等。此外,團隊還創建了“品種+產品+旅游”一體化“南農菊花”推廣模式。
在全國建成20多個菊花主題休閑旅游基地,年參觀人數超過兩百萬人次,為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提供了新途徑。多個基地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國家4A級和3A級旅游景區,打造了花卉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樣板”。
堅持立德樹人 培養高素質新農人
“大家都知道菊花在秋季開放,有凌雪傲霜的特質,我們就用這樣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們,在科研的過程中能夠不畏艱難、不畏懼挫折。菊花還有‘堅毅’的品質,能夠長期堅持坐‘冷板凳’。”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陳素梅介紹。
20多年來,南京農業大學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堅持立德樹人,深挖專業特色思政元素,建成《春風花語潤桃李》《一朵金菊的旅行》等特色課程思政,打造“以文化人”思政格局,構建“第二課堂”思政實踐,實現“三全”育人。
團隊重視教材、課程及教學改革建設。建立園藝知識“理論+實踐”課程群,開設《現代園藝科學前沿》《花卉學》《觀賞植物遺傳與育種》等系列課程,引入崗位科學家、創新創業導師等開展教學,建設學術和產業二元導師隊伍。同時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平臺建設,實施“科教產三位一體”教學。
“老師給定一個半開放的課題,學生拿到課題之后要去查閱文獻,開展實驗探索,然后再回來跟老師討論,進一步梳理課題。在這樣一個反反復復的過程當中,培養他們提煉科學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整個創新能力都能提升上來。”陳素梅說。
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生付仙蓉告訴記者:“我們導師做事非常認真、非常嚴格,對我們的要求,就算是小的細節,也一定要做到位。我在他們的身上,也學會了做事要堅持不懈,要有創新精神。”
南京農業大學學生博士生孫煒說:“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當把成才報國的理想同國家當代的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當中去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把自己的實踐能力運用到服務群眾和奉獻社會當中,堅持科技助農服務,把我們的論文寫在美麗中國生機勃勃的土地上。”
“整個團隊先后已經培養了有300多名的博士和碩士,應該說為我們國家花卉整個學科的發展,或者是整個產業的,特別是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南京農業大學校長、教授陳發棣表示。
目前,團隊已突破了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狀的綜合改良,率先育成綠色、乒乓型和風車型等優質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種,獲授權國家植物新品種權89個,為我國菊花品種更新和產業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堅持讓我們的中國傳統名花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陳發棣說。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