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孫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依汶鎮朱家里莊中心小學教師 陳蒙
6月份,縣科研團隊推薦了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樊登的《陪孩子終身成長》和張文質的《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這兩本書,我很喜歡。便從網上先買了張文質的《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這本書,快遞來了后,當兒子打開時,很好奇的問:“爸爸,這是誰買的書?”
愛人說:“這是你媽媽買的書?”
兒子又問:“爸爸,這是給誰看的?”
愛人說:“媽媽看的。”
兒子又問:“這是一本什么書?”
愛人說:“是《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
兒子又說:“爸爸,你和媽媽一起看吧!”
當我聽到這爺倆的對話時,心里竊喜,這也是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我也想和愛人分享這本書。于是,這本書便放在了我家的餐桌角,以前,飯后會坐在桌前刷會手機,現在我們會拿起這本書仔細讀讀。
每當讀完一部分,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像一位智慧的長者,輕輕撥開了我們教育路上的迷霧,讓我們看到了那最樸素也最深刻的真理——改變,永遠始于自身。
書的封面上寫著:世界上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錯,更具風險。也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和自豪。孩子是我們的甜蜜,也是我們的憂傷。每個孩子都是未知,每個孩子的未來都在父母手中。生養一個孩子,就是生養一生的責任。的確是這樣,只有當了父母,才更能深刻感受到這其中的含義。
由于我和愛人工作性質的不同,我們的教育觀也不同,我就是那個永遠唱黑臉的。我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比如說,給孩子買衣服,我會直接給孩子挑選我認為質量好的、料子舒服的、耐臟的等等;而愛人會問問孩子喜歡什么樣的款式?顏色?圖案等。再比如,我從來不喜歡給孩子買玩具,而愛人會讓孩子選自己喜歡的玩具。我給孩子報了好多興趣班,愛人卻不支持,覺得孩子小,該玩就玩。為此,我們也有過爭吵。我的觀念是不能嬌慣孩子,愛人的觀念是尊重孩子。
當我看到書中寫到:你每天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慢慢地,你便會有一張什么樣的臉,是孩子塑造了我們的面貌。這句話讓我意識到,作為教師,作為母親,教育不僅是改變孩子,更是改變我們自己。當我以更加耐心、更加溫柔的方式對待孩子時,我的表情、我的語言、我的態度都在悄然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影響了孩子,也讓我自己成為了一個更加平和、更加包容的人。只有愛與尊重,才能使孩子終身保持對父母生命性的眷戀。
好的父母就是“既有知又無知”的人。知道的是:只要用心于孩子的成長,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長。“無知的”是:不把孩子某些局限、不足、落后看的太嚴重,也不為孩子的“笨拙”太揪心,與其抱怨、抱憾,不如相信天道酬勤。
在班級管理中,我開始嘗試"陪伴式教育":更加注重與學生的情感連接,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每天早晨,我不再急著檢查作業,而是花幾分鐘時間與每個學生進行眼神交流;課間休息時,我不再躲進辦公室,而是走到學生中間,聽他們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放學后,我不再急于離開教室,而是留下來與幾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聊聊天。不急于評判學生的行為,而是先陪伴他們感受情緒;不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先陪伴他們認識問題;不急于追求學生的進步,而是先陪伴他們體驗成長。
這種教育方式雖然“慢”,卻帶來了更加持久的改變。我看到那些曾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因為感受到被關注而變得更加專注;那些曾經膽小內向的孩子,因為感受到被接納而變得更加開朗。
張文質在書中反復強調:“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父母和老師。”這一觀點如同一記警鐘,敲醒了我對教育責任的重新認識。
作為教師,作為班主任,我們常常期望家長改變,卻很少反思自己是否需要改變;我們常常要求學生進步,卻很少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調整。然而,在這個社會大環境下,需要改變的,恰恰是我們教師自己。現在我開始更加注重給予學生無條件的愛與尊重,而不是僅僅基于他們的學業表現。我努力創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班級環境,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珍視的,無論他們的成績如何,無論他們的行為是否完美。
張文質在書中表達的教育理想深深打動了我:“以生命統攝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個具體、健全的生命為旨歸”。這一理念超越了傳統的教育目標,指向教育的終極關懷——成全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書中提到“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這一觀點讓我聯想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每個學生何嘗不是教師最大的事業?在我們學校的會議室里,校長給我們擺放了三個座牌,上面分別寫著:學生我們的飯碗;學生我們的衣食父母;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財富。這三句話,時時刻刻在提醒著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校長還經常講,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遇見什么樣的老師,就要當一位什么樣的老師。不忘初心,師德為先,我們應當像父母珍視孩子一樣珍視每個學生,尊重他們的獨特性,支持他們的成長。張文質的理念讓我更加堅定了“教育是慢的藝術”這一信念,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成全。
在自我成長方面,張文質的理念也給了我重要啟示。他提倡“1+1讀書理念”,即通過閱讀與分享促進共同成長。我深受啟發,自從我們學校舉行“與書為友 快樂成長”課前三分鐘分享活動和圖書室里的書到教室后,不僅課下調皮搗蛋的學生越來越少,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班級紀律也越來越好。通過閱讀與分享,我更加理解了學生的世界,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教育方向。
教育是一場修行,我們和孩子,彼此成就。愿我們都能在這場修行中,不斷成長,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也遇見那個在改變中閃閃發光的孩子。讓我們都努力成為那個“想要改變”的人。當我們自己開始變得更好,我們身邊的孩子,那些我們深愛著的、我們為之辛勤付出的孩子們,也一定會朝著更好的方向走去。
生而為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生命都蘊含著神秘和不可知性。陪伴孩子成長,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與大家共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