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推出《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欄目,展現我省教師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書香浸潤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良好風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推出《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欄目,展現我省教師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書香浸潤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良好風貌。該欄目向山東大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長期征稿,征稿郵箱為qlwbyddx@126.com,文章內容需結合自身教育故事,講述一本好書帶給自己的成長啟迪。好文將擇優在齊魯壹點客戶端《青年說》新聞專欄發布。
文/山東省沂南縣界湖街道中心幼兒園教師 趙麗
寒假作為學期之間的過渡期,不僅是身心休憩的“驛站”,也是實現自我成長和沉淀的重要契機。為助力教師在反思中提升,在實踐中成長,我們幼兒園在放假前開啟了“假期共讀充電模式”,本次我們共同選定的書目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看見孩子》。
《看見孩子》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讓我對“看見孩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具體內容包括“研究對話”“問題研討”“相信兒童”“反思筆記”“發現世界”“家庭實踐”等六個板塊。書中強調,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不是塑造,而是陪伴。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不是用統一的標尺去衡量他們,而是用心去觀察、傾聽、理解,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并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工作至今已有13年有余,自2018年自主游戲在臨沂落地生根,我親眼見證了幼教事業的蓬勃發展,見證了來自身邊同仁們教師觀與兒童觀的轉變。13年間,我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幼教“小白”,逐漸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幼兒園骨干老師,也深刻體會到“看見孩子”對于日常保教工作的重要性。
看見孩子:理念的覺醒之路
記得剛入職時,我帶著滿腔熱情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卻常常被“教什么”“怎么教”“怎樣制定目標”所困擾。那時的我,貌似更多關注的是教學計劃和目標的完成度,是孩子們是否按照預設的目標完成了學習任務。直到接觸自主游戲,理解了自主游戲的理念,我才開始真正思考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在實踐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我慢慢學會了蹲下身來,用平視的目光觀察孩子。我驚喜地發現,當真正放手,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時,他們展現出的創造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個簡單的積木,在孩子手中可以變成城堡、輪船、大炮;一場自發的角色扮演游戲,蘊含著孩子們對世界和周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這些發現讓我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著內在獨特的發展節奏和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這種觀念的轉變也影響著我的教育教學實踐。我不再急于給孩子們的“十萬個為什么”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學會帶著好奇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再執著于預設的目標,而是跟隨孩子的興趣生成課程。這種轉變,讓我收獲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孩子們變得更主動、更投入、更喜歡幼兒園了。
專業成長:從看見到支持
因為看見了孩子成長中的力量,所以我時不時會停下來思考:對于孩子,只憑著心中的愛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我深知,要更好地看見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積極參加各類市縣組織的培訓學習與教研活動,同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適合自己的專業書籍,努力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些學習不僅豐富了我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建立起了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在實踐中,我嘗試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教育行為。在生活當中認真觀察孩子們的游戲行為,記錄他們成長中的點滴。
例如,在觀察到一個孩子反復搭建又推倒積木的行為后,也許曾經的我會以為孩子是在“搗亂”,而現在的我意識到這是他在探索空間關系和因果關系,于是不再急于干預,而是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探索。
原本只是低頭耕耘,未曾想一抬頭,已看到果實掛在枝頭。在不斷觀察傾聽中,我的專業成長也獲得了認可。2024年,我通過日常觀察撰寫的游戲案例和融合案例,分別獲得市一等獎和省級三等獎,教師專業能力大賽榮獲省三等獎。這些榮譽不僅是對我專業能力的肯定,更是對我堅持“看見孩子”這一教育理念的鼓勵,激勵著我繼續一路前行。
同時,《看見孩子》讓我明白,看見孩子不僅僅是看見他們的行為,更要看見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動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發展特點,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接納他們的不完美,欣賞他們的點滴進步。我們要用心去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感受,與他們建立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
十三年幼教路,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兒童為中心”,從“關注知識傳授”到“關注全面發展”,從“統一要求”到“尊重個體差異”,這些轉變都體現了我們對兒童的理解和尊重在不斷深化。
家園共育:理念轉變的見證者
我也親眼見證了家長理念的轉變。在實踐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家長教育理念轉變的重要性。
十年前,家長們更關注孩子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經常會說“給我們多喝水”“教我們認字”之類的話。
記得剛開始推行自主游戲時,時常有家長擔心:“天天這樣瞎玩能學到東西嗎?”“為什么不教孩子認字算數?”面對這些疑問,我們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講座和一對一溝通等方式,讓家長親眼看到孩子在游戲中的學習與發展。
漸漸地,家長們的觀念開始轉變。他們不再只關注孩子是否多喝水、是否吃飽穿暖,而是開始重視孩子的獨立能力、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他們也會主動與我們溝通,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并積極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比如本學期,我園廢舊材料收集倡議書剛發布,家長們就積極響應,和孩子們一起收集、篩選、清洗材料,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充實孩子們的區域游戲材料。
在家園溝通中,我也學會了嘗試運用專業的角度去分析解讀孩子的行為,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發展需求。這種基于理解的溝通,讓家園合作更加順暢,也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不斷耕耘,不斷成長。從最初的迷茫到現在的堅定,我深深體會到: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不是塑造,而是陪伴。看見孩子,不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去感受。當我們真正看見孩子時,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都有著獨特的生長節奏和綻放方式。
未來的教育路上,我將繼續秉持“看見孩子”的理念,不斷學習、反思、實踐,用專業和愛心陪伴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因為我相信:只有真正看見孩子,才能做有溫度的教育。等一朵花開,只需用心澆灌,花朵總會在適宜的時間綻放。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