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濟南市鄉村振興重點區域,長清區近年來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但部分村莊仍面臨“政府干、群眾看”的治理困境。“九久為功”團隊自2023年起,以長清區為重點調研區域,深入全區5個村開展田野調查...
作為濟南市鄉村振興重點區域,長清區近年來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但部分村莊仍面臨“政府干、群眾看”的治理困境。“九久為功”團隊自2023年起,以長清區為重點調研區域,深入全區5個村開展田野調查,通過3658份問卷、373份訪談記錄和53村實地觀察,系統梳理出農民“不能參與、不愿參與、不會參與”的三重困境。
在崮云湖街道試點調研中,團隊發現,傳統整治模式存在“去農民化”問題:政府主導的項目決策中,農民參與率不足15%,83%的村民認為“公共事務是政府的事”;現代技術門檻導致42%的中老年村民無法參與污水管網建設等項目;整治目標與生活需求脫節,33.55%的村民認為項目“與生活幾乎沒有關聯”。
創新治理路徑,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團隊提出“切斷外部激勵、聚合內部驅動”雙輪優化機制,并在崮云湖街道展開實踐。一方面,推動“人居環境自我整治”回歸村莊,將道路修復、垃圾分類等小型工程交由村民自組織實施,政府從“包辦者”轉型為“監管者”。例如,萬德街道金山鋪村通過“黨員先鋒崗+村民工匠隊”模式,由本村工匠主導完成3公里村道修復,節約成本20%的同時,帶動50余名村民參與。
另一方面,以“生活關聯度”為紐帶重塑社區認同。團隊協助街道設計“美麗庭院評選+積分兌換”機制,將庭院美化與家庭榮譽、物質獎勵掛鉤。2024年上半年,崮云湖街道累計評選“四星庭院”120戶,發放積分獎勵物資價值3.2萬元,帶動農戶自主改造庭院276處。同時,保留傳統生活習慣的“差異化整治”理念得到應用——在垃圾分類中融入“堆肥還田”鄉土智慧,在庭院改造中預留養殖、晾曬空間,使整治工作從“要我參與”轉向“我要參與”。
政學研協同,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調研成果得到長清區委社會工作部的高度認可,其提出的“黨建引領+群眾自治”路徑被納入《長清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4年8月,區委社會工作部在全區推廣“黨群議事廳”機制,建立12個村級協商平臺,圍繞污水治理、廁所改造等議題開展協商60場次,覆蓋群眾3000余人次。同時,“黨員示范戶”創建活動評選先進典型100戶,通過“亮身份、曬成效”激發黨群共治活力。
崮云湖街道黨工委書記表示:“團隊提出的‘生活嵌入式治理’理念,讓整治工作真正扎根農民生活。通過‘積分管理+責任認領’機制,街道農民參與率從不足20%提升至65%,村莊環境衛生考核達標率同比提升40%。”此外,團隊協助培育的“愛心媽媽”等3個本土社會組織,已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累計開展環境整治志愿服務45場次。
長效機制構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目前,“九久為功”團隊正與長清區合作建立“整治效果—參與行為”動態監測數據庫,為政策迭代提供數據支撐。其研究成果不僅在長清區落地生根,還通過濟南市政協提案、山東省人大代表建議等渠道向上級傳遞,相關對策被納入《山東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政策儲備庫。
從“站著看”到“蹲下干”,這場鄉村治理的生動實踐,彰顯了政學研協同創新的力量。隨著越來越多像“九久為功”這樣的團隊深入基層,濟南市長清區正以農民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濟南經驗”。
(來源:山東女子學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