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依托“1412”師生創育融合體平臺,構建起“導師引領、項目驅動、實踐育人”的創新教育模式,打破傳統教育壁壘,推動師生共同成長。這一模式通過“1個輔導員+4個...
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依托“1412”師生創育融合體平臺,構建起“導師引領、項目驅動、實踐育人”的創新教育模式,打破傳統教育壁壘,推動師生共同成長。這一模式通過“1個輔導員+4個班主任+10個學業導師”協同指導200名學生的精準化育人架構,形成“學用相長”的良性循環,為教育創新注入活力。
理念破局:從單向傳授到共創共學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以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為指引,組建24個師生共創團隊,打造“學中干、干中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師不再局限于課堂講授,而是以項目導師身份融入學生團隊;學生則通過真實項目錘煉技能,實現知識落地。例如,在“AI導診精靈微信小程序”開發中,團隊需融合醫療流程與人工智能技術,倒逼學生從零開始攻克跨學科難題。一位體驗程序的老人感慨:“這個程序太好用了,讓看病不再暈頭轉向,現在該掛哪個科一目了然!”受眾的反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技術賦能服務社會的意義。
三重護航:導師矩陣賦能學生成長
“1412”模式構建了立體化育人網絡:輔導員抓思想引領,通過心理疏導、職業規劃幫助學生明確方向;班主任強過程管理,在項目節點把控進度、化解矛盾;學業導師精技術指導,以行業經驗提升項目專業度。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學生成長難題。
2023級大數據技術專業學生秦國強初入項目組時,因為緊張在討論會上語無倫次。輔導員趙志騰用“目標分解法”幫助他建立自信。班主任張偉麗則設計了漸進式發言訓練。學業導師王蒙通過技術任務分配引導這一類的學生提升專注能力。當團隊遭遇“大模型”技術瓶頸時,導師組聯合開展“技術會診”,帶領學生重構代碼邏輯。經過兩年的歷練,秦國強除了在省級競賽中嶄露頭角,還從一名靦腆的新生蛻變成為能獨立帶隊的技術骨干。
實戰提升:從實驗室走向技術應用天地
以賽促創,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孵化出多個兼具技術深度與社會溫度的項目。在進行“泉城云之旅”平臺開發時,為打造沉浸式文旅真實體驗,師生團隊歷時兩個月采集濟南景點數據,并結合VR技術復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古城風貌。該項目獲得了山東省大學生計算機應用大賽一等獎后,被文旅部門納入智慧旅游推廣計劃。這種“真題真做”的實踐,讓創新成果真正發揮服務于社會的效能。
育人蝶變:從技能培養到綜合教育
“1412”模式不僅培養技術能力,更注重綜合素質提升。通過項目復盤會、跨團隊路演等活動,學生們直面用戶反饋、技術文檔整理、成果轉化論證等工作,全面鍛煉溝通能力、管理思維。“職為你”輔導員工作室同步開設“職場模擬訓練營”,邀請企業導師開展需求分析、項目管理等實訓,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
未來展望:構建教育創新生態
目前,“1412”創育融合體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已形成“項目孵化-競賽錘煉-成果轉化”閉環模式。教育創新永無止境,未來,該學院將持續深化校企合作,引入更多行業真實課題;搭建AI教育平臺,實現項目資源云端共享;建立動態評價機制,精準追蹤學生成長軌跡。通過持續優化“師生共創”生態,探索出一條產教深度融合之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躬身實踐中找到人生坐標,讓教育創新成為點燃夢想的火種。
AI導診精靈微信小程序界面
秦國強給團隊成員解答項目問題
學生作品“泉城云之旅”獲山東省大學生計算機應用大賽一等獎
項目團隊召開復盤會
團隊在首屆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大賽獲全國二等獎
(來源: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