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放棄清華夢的時候,身高1米85的保安譚超第一次覺得自己很脆弱。
那是2011年,他第四次報考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生,落榜了。
收到面試成績那天,他作出兩個決定:第一,調劑到母校煙臺大學,讀完研究生再考博士。第二,讀研的同時,租下一小片快遞收發點,打零工糊口。
第二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8年里,四通一達和順豐相繼上市,他也從一個每天送10多件貨的普通快遞哥變成了網點老板、菜鳥驛站站長,每天的派件量都在1000單以上。
他的博士夢也實現了。2016年,譚超考上了延邊大學世界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成了中國學歷最高的快遞員。
這位博士快遞哥趕上了快遞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十年來,中國成了世界上最能剁手和快遞速度最快的國家。
從2014年起,中國快遞業務量連續4年世界第一。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了400.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近5000億元。每秒鐘都有1270個快遞整裝待發。
包裹越來越多,送得卻越來越快。去年天貓雙11當天,全國商家發出快遞數創下8.12億包裹的天量紀錄。但在一張智能物流骨干網的驅動下,包裹如水般快速流動。
博士快遞員的身份曾經帶給譚超鋪天蓋地的質疑。但是他從來沒像今天這樣看好自己在做的事情。天貓雙11正帶來全球性的狂歡,站在商業鏈條最敏感的神經末梢上,他把快遞抽象出和世界史相通的部分,“世界早晚連成一個整體,而快遞,就是在消除距離。”
1、譚超的店距離煙臺大學東門不到200米,這是國內離海最近的大學,夏天,常有學生圖省事,直接穿著比基尼在宿舍和沙灘之間穿行。
本科、研究生都在煙臺大學讀書的譚超很少有去海邊的閑情,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他的夢想是考上清華大學,離開這里。從2007年本科畢業開始,譚超立志考清華大學的研究生,一連三年沒考上,家在農村的父母扛不住了,倆人嘴上不言語,偷偷去買了兩份商業養老保險。
不小心看見保單之后,醉心學業的譚超開始真正操心生計。他做了倆月房產中介,一套房子也沒賣出,復習倒是落下不少。于是改做保安,相對清閑,還能復習,守著煙臺大學北門的收發室,譚超開始幫老師和同學們代收一兩個快遞。
譚超本人。
那是2011年,天貓雙11已經迎來了第三個年頭,可是對更多煙臺人來說,那只是一個不太感冒的光棍節。老師和學生們最愛逛的是北門對面的煙大市場。網購?買件深圳的衣服要接近一周才能送到,根本等不及。
借著代收快遞的機會,譚超也第一次接觸到了這種新鮮的購物方式。從沒從網上買過東西的他決定“試驗試驗”,下單了一盒黑色的油性筆,幾塊錢,到了。第二單膽子大了些,再加點價,買個百十塊錢的“大件”,也到了。
這幾份快遞砸開了對網購的不確定和不信任,同樣的東西,從網上買要便宜得多,譚超也從收快遞中為自己謀了一份新營生——他成了中通的一名快遞小哥。
那時候,四通一達剛剛開始起步,煙臺大學所在的萊山區,譚超供職的公司一共只有10個快遞員。
譚超經常一天只能送十幾個件。一個快遞掙一塊五毛錢,如果不認路,一天甚至送不到三個件,收入不夠飯錢。但是他發現,網上買來的衣服價格要比煙大市場低得多,質量也不錯,有學生甚至在天貓雙11的時候下單,買夠一年用的洗衣液。
后來,在遼寧衛視一檔演講節目的錄制中,嘉賓問譚超為什么不全職念書。“我得先讓父母妻子安心。”譚超說。更重要的是,彼時研究了三年國際關系的譚超,看到了快遞行業的發展前景。他堅持認為未來世界將會連成一個整體,電商又是經濟聯通中重要的一環。那就堅持干吧,“就是它了”。
成為世界史博士之后,譚超時常思索快遞行業和所學專業的相通之處。
他的判斷沒有錯。從事快遞行業7年后,今年3月,譚超接手了煙臺大學快遞點的申通、中通、天天、德邦等多家快遞,派件量最高達到每天3000件。
十年間,就連快遞點的房租也水漲船高,從5000元一年漲到了5萬元。這并不構成譚超的負擔,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自己的大學老師。
事實上,快遞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黑馬,過去五年間,快遞行業連續增長超過50%,今年9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44.8億件,平均下來,每天中國人都要發出1.5億件快遞,按照2017年末統計的13.9億的人口規模,平均每9個人,每天就會收到一件快遞。
2、快遞行業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譚超當年“能成”的預期。事實上,曾經夢想做大學教授的他,已經越來越從快遞員身份中得到了另一種滿足。
2011年,考研的第四年,邊送快遞邊復習的譚超終于通過了清華大學的分數線,卻還是沒能通過復試。他決定調劑回母校煙臺大學讀研,原本用來在復習期間糊口的送快遞事業,卻沒有就此終止,反而做出了規模。
譚超考察遍了學校附近所有的位置,磨到了一個合適的租位。在4號學生宿舍樓背面的綜合商店,店主給他讓出了一塊十來平米的角落。這里緊挨著學生宿舍樓和教師公寓,距離東門和北門都不遠,兩邊還有餐廳、超市和水房,人流量很大。
這10平米成了譚超的第一個驛站。每天碼好快遞之后,他會用手機一條條編發短信通知同學來取件。譚超建立起了離煙臺大學師生最近的快遞網點。
考研期間送快遞遠沒有這么方便。10個快遞員,每個人包的區片都不固定。今天剛送熟一個小區,明天又要跑另外幾個地方。到了地頭,要一份一份快遞從頭翻到尾,送件速度基本取決于運氣好壞。
譚超只有一輛摩托車,后來包裹增加到幾十個,摩托放不下,才換成一輛電動三輪。每次送貨上門,譚超都加緊腳步,擔心樓下三輪車里的包裹被人順手拿走。如果快遞在樓上,他就每上一層樓,望一眼樓下的快遞,像在商場里遛娃買衣服的媽。
有一個雨天,路面一層水,出溜滑,趕上一個大下坡,車速過快的譚超沒捏住閘,眼看離前面的大貨車越來越近了,他只好試著往路邊拐,沖進了道邊的拆遷房。譚超的腿撞成了骨裂,三輪車也差點陣亡。
2011年前后,三輪電動車是譚超派件的交通工具。 圖/ 受訪者本人提供
譚超開始發短信通知同學上門取件,每條短信都要照著面單輸入電話號碼,他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敲到傍晚,一連用掉了幾百張電話卡。
2012年,每天的派件還是100來件,2013年,整體業務量翻倍,平均達到了200件。這是快遞業務野蠻生長的年代,快遞數量的變化最直觀地從譚超的工作量上體現出來。2013年的天貓雙11過后,最多一天派了400多件,譚超兩口子一起上陣,還雇了5個人幫忙發短信。
譚超早已從一介書生成長為最專業的快遞小哥,藍色沖鋒衣,腳蹬運動鞋,打起包來,粗粗的手上下飛,三秒鐘就能疊起一個紙箱子。
盡管如此,他快遞點的“運力”還是時常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經常有客戶打電話過來咨詢快遞進度,譚超才發現短信根本沒有發過去,隨意買來的電話卡, 不間斷發出的短信,抵達率只有百分之五六十。他只能加班加點地重新發一遍,電話卡也不能再用。
有時,著急的同學親自上門,跑到驛站來問快遞的進度。當時煙臺大學讀大二的新疆姑娘古麗,來到海濱城市念書,飲食非常不習慣。父親心疼女兒,每個月都會寄吃食過來。干果、熟羊肉和馕,沉甸甸的一包。
那時候,如果一切順利,把一個快件從新疆寄到煙臺,也需要6天左右。為了讓羊肉多保存些時間,古麗父親使勁加鹽,盡管如此,在夏天,哪怕在室外多放一天,肉也有壞掉的風險。包裹一寄出,古麗就天天來站點問:“今天我的馕來了嗎?”
“快遞是商業鏈條最敏感的神經末梢。”譚超感慨,雞零狗碎的小物件,因為快遞耽擱一天,可能就會從幸福的相遇變成糟心的爭吵。曾經有位客戶拿著回家拆開的月餅來找譚超,當著他的面把一整盒月餅丟進垃圾桶。中秋節已經過去了好幾天,月餅也有點發霉了。
譚超現在想起來,也會覺得可惜。但很多快件送到站點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他發完短信可能已經是晚上,第二天再來取,生鮮食品確實不一定能保證新鮮。
苦力送件、手寫短信、等待漫長,這是他剛開始從業時抹不去的記憶。盡管如此,譚超和眾多網民一樣,購物習慣悄然改變著。譚超會上網購買一切能夠買到的東西。小到一個螺絲刀,或者一個金剛鉆的鉆頭——兩塊錢包郵。曾經最火爆的校內超市,連方便面銷量都大大下降了。
2016年,譚超成為菜鳥驛站煙臺大學的站點,實現了收派件智能化和電子化。
3、一大部分方便面紙箱摞在譚超的快遞站點里。
紙質面單時代,快遞公司要求快遞信息要保留半年以上,方便查找。厚厚的手寫面單堆在角落,用超市廢棄的方便面紙箱攢著,一個一個地摞在墻邊。
2009年,天貓雙11的物流訂單只有26萬單,到了2015年,這一天的數字已變為4.67億單。指數級增長仍在繼續,2016年的雙11,包裹數是6.57億,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8.12億單。10年之間,天貓雙11這天的物流訂單增長了3100多倍。
譚超曾經明顯感覺到,面單越攢越快了,他也曾自行研制過一套編碼系統,方便從貨架上找到快遞。
不過,從2013年起,就像他再也不在實體店買方便面一樣,裝滿手寫面單的方便面紙箱也從譚超的快遞驛站消失了。
紙質面單已經隨著菜鳥智能物流網絡的布局成為歷史,只存在于譚超的記憶中。
2013年5月28日,馬云宣布成立菜鳥網絡,布局物流,希望讓這個傳統的行業,成為互聯網、科技化的行業。一年后,菜鳥推出了標準化的公共電子面單平臺,與各家快遞公司和商家系統打通匹配,并向全行業開放免費申請接入。
依托菜鳥電子面單,自動流水線代替分揀人員記住成千上百個路由方向,自動匹配快遞的路徑。一個馕餅要從新疆發到山東煙臺,通過自動流水線智能分單,就能馬上奔赴下一站,精準匹配到快遞網點,快遞小哥更方便完成最后1公里的服務。
這是物流升級的歷史,譚超完整見證了整個過程。在譚超的站點,山東省內和江浙滬地區的快件基本都會在次日到達,當天被取走,即便是新疆的馕餅,也只需要兩三天就能發到校園。
每年的雙11,都是快遞業態的終極考驗。隨著菜鳥智能物流骨干網的搭建,雙11簽收1億件包裹所需的時間,已經從2013年的9天,一路縮短到2017年的2.8天。
“行業正在史無前例的科技化進程中。”熱衷于歸納總結的譚超博士相信,快遞員在行業中的作用正在發生變化,曾經繁重的人工被技術代替,而快遞員們將致力于細分市場的個性化服務,比如精確到分鐘的送貨,或者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今年雙11,譚超的論文還沒能開題,但他絲毫不擔心爆倉的發生。像往常一樣,今年將面臨多少包裹,譚超已胸有成竹。如果人手不夠,其他菜鳥驛站站點也可以調人過來幫忙。
他和勤工儉學的同學們一樣,已經提前進行了培訓和考核。一大波包裹抵達前,整個系統已經做好了準備。只要安排好臨時值班表,甚至不必像往年一樣,忙碌到晚上11點。
“雙11時,所有剁手黨最想見到的是我們啊。”博士快遞哥堅信自己現在在做的事情,和港珠澳大橋開通一樣重要。這個行業,和世界運行的基礎和本質并無不同。“世界早晚連成一個整體,而快遞就是在消除距離。”
在這件事情上,馬云和他的想法一致。就在今年5月,馬云宣布阿里、菜鳥將再投千億元,建設智能物流骨干網,目標指向“全球72小時、全國24小時必達”。就像他以前提到的,“以前你的土豆只能賣給鄰居,現在只要一個手機,你就可以賣給全世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