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記錄下山東青年學生投身祖國建設和家鄉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現當代大學生風采,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少年強”山東青少年成長平臺將特別發起“將青春寫在祖國大地”2024山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
編者按:為記錄下山東青年學生投身祖國建設和家鄉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現當代大學生風采,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少年強”山東青少年成長平臺將特別發起“將青春寫在祖國大地”2024山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征集與展示活動。
文/聊城大學 楊晨露
7月19日至27日,我作為聊城大學青云志愿服務隊隊長帶領團隊成員赴革命圣地延安參加“賡續紅色血脈,助力圣地發展”2024年全國大學生延安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在參觀舊址、專題教學、實地調研等活動中,我們以學促行,以行促干,在實踐中弘揚延安精神,用實際行動展現青春風采。
延安,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革命圣地,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黃土高原上。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我們“延”史尋“安”,先后來到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革命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鳳凰山麓革命舊址等。舊址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訴說著曾經的崢嶸歲月:狹小的空間、簡陋的陳設,卻孕育出偉大的思想與決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指明方向。
參觀之余,我們聆聽了講解員老師帶來的《毛澤東與毛岸英特殊父子情》《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習仲勛》《張思德精神與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等一系列現場專題教學。在講解員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合唱《保衛黃河》,合誦《為人民服務》,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活動中團結協作,親手制作豐盛的晚餐,深刻體悟崢嶸歲月里革命偉人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我們在“研”中學,在學中“思”,紅色信仰已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中。
為深入研究延安精神與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的有效實踐路徑,我帶領團隊成員有針對性地準備采訪問題并精心設計調研問卷,深入延安市王家坪社區、延安市團校、延安百貨大樓等地,與當地群眾面對面深入交流。在延安市王家坪社區,我們與社區副書記朱亞麗及其他工作人員熱情交流,學習到社區管理的先進經驗、做法。同時重點采訪了社區的退伍老兵范金春。他深情回顧了軍中生活與退伍之后的工作經歷,談到延安這些年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激勵我們要珍惜當下,始終保持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作風,在重溫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為進一步筑牢思想根基,賡續紅色血脈,我們廣泛利用各類社會資源,依據自身專業優勢多措并舉。我們開展了“紅色印記·青年之聲”系列活動,創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通過“走”“讀”“講”等鮮活生動的體驗,以青年視角講述延安紅色故事;我們精心設計了以延安為主題的一系列文創產品,明信片、海報、書簽等文創產品形式多樣,實景呈現了寶塔山、黃河大瀑布、魯迅藝術學院等圣地風采,同時結合親身感悟,為每件文創產品量身創作詩詞,將藝術創意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我們在大量數據支撐的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從歷史背景、傳播方式、文化宣講等角度出發,全方位探索互聯網思維和全媒體視角下紅色文化的有效實踐路徑,以實際行動詮釋延安紅色文化的歷史真諦。
“走得再遠,走得再輝煌,也不能忘記過去。”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此次重溫延安精神中蘊含的“紅色密碼”,對于我們如何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進向前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把延安精神傳承好,從中汲取信仰、信念與信心,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讓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