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5日,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第二屆“行讀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學院黨委書記金勇帶領下走進河北邯鄲多地開展調研。在為期4天的調研中,師生一行20人穿行于涉縣、武安市、永年區、...
7月12日至15日,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第二屆“行讀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學院黨委書記金勇帶領下走進河北邯鄲多地開展調研。在為期4天的調研中,師生一行20人穿行于涉縣、武安市、永年區、叢臺區等地開展調研實踐,深入了解邯鄲從古至今的千姿百態、領悟革命道路的千辛萬苦,讀歷史之書、走紅色之路、觀山川之美、懷感恩之心、書奮進之筆。
在赤岸村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一二九師紀念館,師生們追隨抗戰時期劉鄧大軍的腳步,在歷史的痕跡中回憶那段崢嶸歲月,領悟八路軍一二九師從鏖戰太行到挺進中原,建設黨、發展黨的輝煌歷程和偉大精神風貌。走進冶陶鎮內的晉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舊址,大家了解了邊區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歷程,領略其中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調研團還邀請到涉縣黨史研究院原主任、三級調研員張獻偉,為師生們帶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思政課。
7月12日,調研團來到西戎鎮沙河村的新華社暨邯鄲·陜北新華廣播電臺舊址,參觀了著名播音員齊越、魏琳的宿辦室及電臺機房舊址,在“五一口號”的首發地,追溯中國廣播事業、新聞事業的歷史之源。7月13日,在河西村的人民日報創刊地與新華通訊社晉冀魯豫總分社舊址,調研團了解了革命年代新聞工作者們歷經的艱辛歷程,感受著新聞人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使命擔當。
7月15日,在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調研團參觀了邯鄲紅色新聞展、邯鄲新聞傳媒中心演播室與指揮中心,了解了在邯鄲這片熱土上新聞事業的誕生與發展。從抗戰時期到新時代,邯鄲新聞人一直堅持“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將太行山上的號角融入新時代的浪潮。
在中國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師生們了解了在磁山遺址的“驚世發現”,探索了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璀璨奪目的磁山文化堅定了師生們的文化自信與歷史自信。在邯鄲市博物館,團隊一行參觀了“甘丹風華”——邯鄲歷史文化陳列展,重新走過邯鄲從遠古夏商周時期到清末民初的恢宏歷史;在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展與中國歷代錢幣陳列展中,感受中國古代經濟與文化的繁榮。在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師生們追溯秦始皇與邯鄲有關的經典故事,領略“千古一帝”的邯鄲歲月。
踏上廣府城墻,調研團領略了古城墻的雄偉之氣和北方水鄉的秀美風光。走過弘濟橋,師生們感受中國古人的匠心與智慧。登上武靈叢臺,師生們聆聽歷經千年風雨的武靈叢臺訴說的慷慨悲歌,對歷史的厚重感有了更為深刻的體驗。
調研團學生在學習太極拳
走進楊露禪故居、武禹襄故居,調研團了解了兩位太極宗師的生平,學習了楊氏太極、武氏太極的特點。學生們還在太極老師的帶領下親身體驗太極拳,在一招一式間意會太極文化的精髓,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7月15日,在黃粱夢呂仙祠,調研團置身于道教文化和中國古代“夢”文化的熏陶中,走過鐘離、呂祖、盧生三大殿和中國名夢館,在傳說故事和夢境故事中品味古人智慧、體悟人生百態。
太行東麓的太行五指山,師生們于祖國的大美山川中,感受太行五指山是如何通過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在白沙村,調研團了解了白沙村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之路。
調研團在周恩來調研伯延展覽館合影
調研團參觀了位于武安市伯延鎮的周恩來調研伯延展覽館,回顧了1961年周恩來總理在伯延鎮實地調研的四個晝夜。在深入了解了周恩來總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心系群眾的公仆意識后,學生們感觸頗深。
調研期間,團隊還來到武安商幫故事館,了解了名聞天下的武安商幫史,感受其“大道之行,還報社會”的家國情懷,領略武安人獨具魅力的商幫精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此次調研中,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師生在追尋革命足跡中學習紅色精神,在追溯新聞歷史中堅定前行動力,在探索鄉村脈動中汲取時代力量,在聆聽文物記憶中增強文化自信,通過親身實踐領悟 “行讀中國”、感受“何為中國”。(彭于珊 劉思儀 張長榮)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