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靜的團隊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探尋2022年北京冬奧會應急醫學保障場景下的事件分析和實效救治的最佳方案。
當賽場上突然出現運動員受傷、甚至休克的情況,醫護人員除了利用專業常識進行判斷之外,還可借助哪些科學手實現最快捷有效的處置?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賽場分布在北京、河北等多地,對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傷員應如何分類轉移?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靜的團隊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組織跨學科研究團隊,聚焦應用5G、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探尋2022年北京冬奧會應急醫學保障場景下的事件分析和時效救治的最佳方案。
打造時效救治的數據“地基”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舉辦場地涉及到北京、河北兩地三個賽區,場館很多,氣候和地理形勢也不一樣,同時,不同場館可能涉及的關鍵傷情也不一樣。這中間涉及了搶救以及轉運地點、轉運所采用何種交通工具最高效的問題。
“冬奧會應急醫學保障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總負責人、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黎檀實曾在公開采訪中表示,“應急醫學保障的核心就是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更好地救治傷員。” 李靜團隊所參與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打造傷員檢傷分類、時效救治的數據“地基”,為應急醫療救治搶時間。
“國際冰聯、雪聯、國際奧委會對救治時間是有要求的,5分鐘必須轉運到場邊、半個小時轉運到當地的定點醫院,一個小時內如果有必要,要轉運回北京。這就需要有更科學的方法幫助醫護團隊判斷5分鐘、半小時和一小時可能出現的傷情。”李靜解釋說,這一救治理念就是“時效救治”,對不同傷情進行分類救治,有效保證救治的科學性和及時性,是奧運賽場上應急醫療保障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但這也給專家團隊帶來了挑戰,不僅要注意各場館不同的傷情特點,還要注意交通工具的協調,注意場館可能出現的災難形式,在不同的應急場景中將關鍵傷情計算出來,并將數據推送給應急指揮平臺。“傷情涉及的方面千頭萬緒,所有參數都需要預設。”李靜解釋說。
比如在傷情的建模中,一些嚴重的骨折或者腹部的創傷容易引起失血,屬于致命性的危重癥,但失血具有過程性特點,專家團隊重點攻克危重癥的時間窗預警,比如幫助醫療團隊科學地判斷5分鐘、30分鐘以及一小時后是否會導致休克,以便在有效時間窗內采取更合理的搶救措施。
北交大學生正在演示“穿戴裝備”的正確穿戴方法。新京報記者趙亢 攝
“醫工交叉”團隊跨學科合作
“這確實是從零到一的過程。”李靜感慨道。她一直從事交通應急的科研工作,2015年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時,她開始接觸應急醫學救援領域。此次“醫工交叉”的團隊跨學科合作,經過了多次大數據的比賽,練就了如今這支敢打敢拼的團隊,從收集數據到建模計算到形成當下體系化的智能處置決策系統,殊為不易。
李靜回憶,中間也遇到過很多技術難點。一開始,團隊比較理想化,認為所有傷病都可以做成預測預警,但后來發現傷病各有不同特點,需要進行人工智能場景的差異化應用,經常會因為一個簡單的醫學名詞或指標,就進行連夜的重新計算,不斷深化改善。“和我們合作的解放軍總醫院團隊,他們既是軍人又是大夫,還是急診科的大夫,工作特別繁重,經常是下了夜班就來到學校,和我們一起開會研討、再回去上班,非常敬業。”李靜評價道。
正是基于此,科學家與醫學家們打造了如此精細的數據“網”。“細”在哪里?比如“全身損傷并發癥”會延伸出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礙、創傷后感染等;“公共衛生條件下各類可能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多種常見消化道傳染病等……錯綜復雜的損傷和“萬一”可能導致的情況,像網一樣緊密織起。
李靜介紹,應用所研發的背心、手環等設備,目標在于只要獲取傷員的幾個基礎指標,就可以迅速判斷之后發生的可能,幫助醫護人員進行檢傷分類、時效救助。
在李靜團隊的參與下,各個課題組最終形成了從數據到裝備研制階段的研究成果——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應急醫學救援保障平臺,并在2021年4月的“相約北京”冰上項目測試活動中正式在線運行。
測試期間,李靜帶團隊在賽場泡了整整6天,反復測試之下,設備和系統均運轉正常。“壓力其實還蠻大的,6天下來后,我就得了急性病住院了。”說到這里,李靜顯得有些害羞,但成就感也在鼓舞著她。
李靜回憶說,在一次測試賽中,一名高校運動員突然倒地,醫護人員立刻帶設備飛奔到場中,并將他向場外轉運。另一邊,李靜團隊拿到的數據預判,發現該運動員5分鐘、15分鐘,甚至一小時后都不會有事兒。原來是虛驚一場,這是一次團隊完全不知曉的演習。“這也充分證明了我們的系統沒有誤判,經得起考驗。”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靜和團隊開日常例會,對“應急醫學智能處置決策系統”的數據采集做細化方案。 新京報記者趙亢 攝
應急醫療系統未來也將服務于社會
還有不到30天,2022年北京冬奧會便將拉開帷幕,這套可以“預知未來”的系統仍在不斷完善和升級。
在李靜看來,冬奧會給我國醫療應急體系的建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如今,相關研究項目論文也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審稿專家團提出好幾十個問題,其中不乏尖銳的提問,也給了我們非常多有益的啟發。”
李靜表示,冬奧會結束后,這些論文和專利就是知識財富,還會繼續發揮巨大作用。比如在地震等自然災害中,應急醫療系統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救治救援。“只要拿到傷員的一條數據指標,就可以明確判斷不同時間窗的傷員預后。在傷員多的情況下,實現快速檢傷分類。”
此外,李靜認為,高校在參與國家重大科學建設中也有效鍛煉了學生隊伍,她團隊中的學生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歷練和成長。“我們學校這幾年相關專業的優秀畢業論文也是團隊做出來的。我相信,學生們未來走上工作崗位,不論去互聯網、銀行或運營商,都會成為團隊中的中堅力量。”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