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陸軍軍醫大學生物激波管實驗室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39米的鋼鐵“長龍”。這是由著名野戰外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帶領團隊建起的生物激波管,它可以模擬不同當量、不同距離下爆炸...
走進陸軍軍醫大學生物激波管實驗室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39米的鋼鐵“長龍”。這是由著名野戰外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帶領團隊建起的生物激波管,它可以模擬不同當量、不同距離下爆炸產生的沖擊波。盡管該設備在上世紀80年代研制,但其技術水平迄今仍處于國際前列。
今年1月5日,王正國院士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去世后,遵照其遺愿及家屬意愿,他的遺體捐獻給了海軍軍醫大學,為醫學事業作出最后貢獻。
“我不是黃昏,我是朝陽,我能干到多長時間就干到多長時間。”王正國曾說,從滿頭青絲到白發婆娑再到生命終章,他始終保持著對黨的忠誠和對科學的追求。
上世紀60年代,全球進入冷戰時期,針對原子彈的防護研究逐漸興起。原子彈爆炸時瞬間釋放的能量,一般會對人體造成燒傷、沖擊傷和放射損傷。就殺傷力和殺傷范圍來說,由沖擊波造成的沖擊傷居于第二位。沖擊傷防治研究成為國家和軍隊的迫切需要。彼時,美國的沖擊傷研究在“沖擊傷之父”里奇蒙德的領導下,已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
1970年,王正國服從組織安排,負責沖擊傷這一課題的研究。此前,他已從事燒傷復合傷研究十幾年并頗有成果。有一些同事勸他:“老王,你不要搞這個研究。沖擊傷沒什么研究價值,因為如果是重傷治不了,如果是輕傷也不用治。”“泱泱中華,這么大一支軍隊,在沖擊傷研究領域怎能留下空白?”王正國毅然決定接受這一任務。
當時的實驗條件十分簡陋,沒有一臺像樣的儀器,沒有足夠的資金,可借鑒的資料也很少。面對這些情況,王正國沒有氣餒,先后8次進入核爆區,10余次赴化爆試驗及意外事故現場,觀察各種爆炸物的致傷現象,調查、收集沖擊傷第一手資料,并進行了大量實驗,反復摸索沖擊波的殺傷效應、量效關系、安全標準,探求沖擊傷發生的規律和機制,為沖擊傷研究奠定了基礎。
隨著了解得越來越深入,王正國發現,研究沖擊傷需要先研制出自己的生物激波管,于是他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1984年,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協作下,王正國和同事們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生物激波管,首次解決了在實驗室內開展沖擊傷研究的難題。隨后,他們又相繼研制出中小型生物激波管,組成了一個生物激波管系列。
資料顯示,該套設備能較真實地模擬核爆炸和炸藥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并能同時模擬爆炸波的正壓和負壓,且波形光滑、整齊。而當時,美國的研究機構模擬出來的爆炸波只有正壓,沒有負壓,其模擬效果相對較差。
1988年,里奇蒙德來到中國。此前,他只在美國軍事教科書中引用的中國沖擊傷研究成果中見到過“王正國”這個名字。在參觀王正國的實驗室并聽取工作介紹后,里奇蒙德贊不絕口,當即邀請王正國參加第二年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
1992年,王正國作為第一負責人完成的“系列生物激波管的研制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記者 張 強)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