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一種怪現象:越減負,社會越焦慮,許多年輕家長,課余時間忙著帶年幼的孩子東奔西跑,學這學那。市政協委員鳳懋倫形容,“哪個家長不帶孩子去學點什么,好像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如果單從整頓教育培訓市場入手,可能達不到效果,就如同水龍頭沒擰緊,卻一直在拖地板。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一種怪現象:越減負,社會越焦慮,許多年輕家長,課余時間忙著帶年幼的孩子東奔西跑,學這學那。市政協委員鳳懋倫形容,“哪個家長不帶孩子去學點什么,好像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六一兒童節,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整頓規范教育培訓市場秩序”提案專題,與市教委、市工商管理局等提案辦理單位協商座談,委員們紛紛呼吁:“真正落實教育減負,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
加強教培機構準入監管
“要管住教育培訓機構,很多培訓機構培養的是‘偽學霸’,其實只是‘早會’,而不是‘早慧’。”政協委員廖侃認為培訓機構的“超前教育”行為,造成教育不公。“就像青年隊的比賽,不能讓成年人來參加。”
據委員介紹,部分社會培訓機構受利益驅使,夸大參與應對民辦學校招生培訓的重要性,夸大參與培訓對孩子學習成績提高的所謂效果,有的甚至以似真似假的與某些民辦學校的“招生默契”來招攬學生,推波助瀾。最終導致家長盲目信之而四處求“培訓”,年幼的孩子成為社會上“最辛苦的人”。
“類型不同、內容各異的教育培訓機構一方面滿足了市民多樣化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也給政府部門監管帶來一定難度。”據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本市的教育培訓行業發展迅速,全市目前有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近7000家,其中既有證照齊全的機構,也存在一部分“有照無資質”或“無照經營”的機構。
針對委員在提案中的意見建議,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從完善教育培訓市場法律法規,加強教育培訓機構準入、審批和監管,制訂培訓機構從業人員資質標準,規范整頓教育培訓市場等方面著手,引導教育培訓行業健康發展,形成規范有序的發展格局。
打破“群體焦慮”怪圈
也有委員提出,教育培訓市場出現“剛需”,是社會焦慮投射到了家長和孩子身上。
市政協副主席方惠萍說,如果單從整頓教育培訓市場入手,可能達不到效果,就如同水龍頭沒擰緊,卻一直在拖地板。
“教育培訓為什么會成為剛需,相關部門需要考慮其中關鍵性問題。”鳳懋倫說,要從教育的理念、方法入手,考慮從根源上解決學生減負問題。
這甚至不全是教育的問題。“但根本上還是教育體系和招生制度造成的,現行的教育體系和招生制度沒有向社會和家長們提供足夠多的選擇。”市政協委員胡光說,整個社會都很焦慮,當出現集體非理性時,個體的理性就變得非常渺小,每個人都很痛苦,但又無法擺脫。“要想辦法幫助家長和社會擺脫這種集體非理性,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胡光說,現在補習把節假日都占據了,“孩子們透支了學習的興趣,未來能走多遠,都是問號。”
委員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要研究小學與初中入學考試制度的改革路徑與辦法,對上海“二期課改”進行全面的評估,結合國家的相關要求和做法,盡快啟動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徹底改變以知識為導向的考試方法,逐漸由考知識到考能力,用考試這根指揮棒引導整個教育轉向培育和鍛煉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上來,健康成長。
“政府要支持發展特色學校,同時深化改革招生制度,真正把自由性和多樣性還給教育,才能把自由快樂成長的時光還給孩子們,最終打破現在這種‘群體焦慮’的怪圈。”胡光說。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