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積極打造教育樣板示范高地,推進高標準教育強省建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為全國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積極探索工程師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新路徑,首批畢業生將擁有不止“雙倍”的學習、實...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生動展現江蘇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實踐,全面宣傳各地各校奮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樣、開放融合、卓越創新”教育樣板示范高地、扎實推進高標準教育強省建設的新作為新舉措,“江蘇教育發布”開設專欄,展示江蘇教育系統積極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生動圖景、鮮活經驗和典型案例。
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卓越工程師的教育培養,已被列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目前,江蘇已有3所高校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遴選認定15家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積極探索工程師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新路徑。今天,跟隨“交匯點新聞”實地走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工程碩博能不能得獎學金,企業評價是主體
“我快畢業了!雖然剛剛簽約,但其實早就是單位的一份子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首批畢業生、2022級工程碩士陳梓暢即將于明年4月畢業,目前已簽約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該單位正是學院為小陳量身“定制”的聯培單位。
根據卓越工程師學院“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每位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學生在研一結束時,都將到企業再“入學”,擁有不止“雙倍”的學習、實踐資源。
在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陳梓暢不僅擁有自己的聯培導師,還與所里員工一樣加入工作項目中,見識到企業在前沿領域從設計、研發到產品的全過程。“剛進項目組時,我就接觸到了組里最核心的項目——大飛機C919顯示系統的研制,通過這個項目,我學習到了航電顯示系統的軟件架構、機載設備的健康管理模塊,為我后續課題選擇與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陳梓暢表示。
工學交替,
理論與實踐互動共進
與本科生、部分專碩的企業實踐不同,卓工學院工程碩博士的實踐需要真正沉浸在企業大約一到三年。
離開象牙塔,走進生產線,這曾讓不少老師感到一些擔憂。“碩士生要在企業實踐1—2年,博士生要在企業實踐2—3年,這么長的時間學生會不會‘掉線’?怎么把控培養質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教授蘆小龍告訴記者,2023年,他帶了一名卓工學院的學生,此后的指導經歷讓他完全改變了想法。
今年8月,蘆小龍的碩士生李芮丹進入聯培單位航空工業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去企業之前,蘆小龍與企業導師認真交流了幾輪,共同謀劃李芮丹的研究課題。
“5月份,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我與聯培導師講了我的研究方向和相關課題,對方是航空工業昌飛的總工藝師,負責飛機制造中的工藝,他對我們的研究很感興趣,結合企業項目他尤其關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如何助力生產中的降本增效。”從這個方向出發,主要圍繞直升機制造中某關鍵部件的鏜孔工藝,兩位導師共同為李芮丹確定了課題。“在現代制造業中,鏜孔技術一直是關鍵工藝之一,正面臨快速變革。過去置工藝參數都是靠經驗,基于人工智能做鏜孔工藝參數優化研究,非常有現實意義。”圍繞這個課題,雙方多次交流,確保李芮丹入企后能夠順利開展工作,“很多細節都是總工藝師來敲定的。”蘆小龍說。
8月開始,李芮丹在企業開始“做中學”,“她可以直接到生產線與工人交流,每周能到企業一線收集工藝參數數據,工學交替,讓她不斷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蘆小龍介紹。在課題推進中,李芮丹理論方面有問題找學校導師,工藝生產有問題找企業導師,成長迅速。目前李芮丹到企時間4個月,已經完成課題所需實驗,正撰寫新方法的發明專利。
蘆小龍發現,培養卓工學生,讓自己也受益不少。“學生經常會聊到一些企業生產實踐上的問題,對我也是一種啟發。”蘆小龍告訴記者,在培養過程中,老師也需要去對接企業,與企業團隊也越走越近,“學生成了老師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讓雙方增進了磨合和了解,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合作。”
用實踐“說話”,
考核評價凸顯初心
單人宿舍、生活補貼,交通費……記者采訪了解到,卓工學院的學生們在企實習期間生活無憂,均獲得了使其安心科研的條件保障。比如在生活補貼方面,入企后的學生享受“準員工待遇”。
在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陳梓暢不僅有實習補貼、實踐獎學金,還有綜合保險和餐補。陳梓暢告訴記者,企業在實踐獎學金方面的考核主要取決于階段性工作情況,“在全年4個季度的考核中,我已獲得3次優秀的成績。”陳梓暢認為,這可能與自己能順利完成所參與項目任務有關,“近期我還代表部門到北京參會,發表了會議論文。”
陳梓暢不僅在企業備受肯定,在學校他也獲評了國家獎學金。記者了解到,在南航卓越工程師學院,企業評價在國獎等評優考核中起主體作用,“比如說企業導師認為學生解決了什么具體問題?發揮了什么作用?像課題參與程度、實踐成果貢獻這些都可以作為企業導師的評價標準。”蘆小龍告訴記者。
強化實際貢獻導向,突出應用導向。從評獎評優到學位論文授予標準,南航都突出以“實踐”說話。記者了解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獨立卓越工程師學位評定分委員會,讓工程人才評價回歸工程。卓越工程師學院并不規定學生必須發表論文或者專利,學位論文成果形式可以是工程技術研究、重大工程設計、新產品或新裝置研制等等。
“考核的明確指向,在減少一定論文壓力的同時,也拓展了我們更多創新發展空間。”陳梓暢感嘆,在企業課題推進時,他學會了很多書本里沒有的知識。“我發現很多問題以為憑借理論很容易解決,但實際操作卻與想象中不同。系統的很多功能細節需要反復確認和修改,我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民航無小事’。”
在陳梓暢看來,近3年的研究生培養過程已形成了完美的閉環。“當我第一次搭乘C919航班從上海前往北京參加會議的時候,飛機起飛那一刻,我為祖國民航事業的發展感到無比驕傲。想到自己未來的工作可能會成為大飛機的一部分,那種榮譽感油然而生,我覺得這會成為我未來克服工作上的困難一種強大的內驅力。”
一人一策,
定制化培養卓工人才
“陳梓暢”們的學習經歷正是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的方向。在將軍路校區的南航“創新工場”,寬敞明亮的大樓中有三層是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工程技術中心,在入企之前,學生將在這里接受實訓。
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兵介紹,與過去零散的實踐項目不同,目前卓越工程師培養已經形成了體系化的全新機制,采用校企雙主導——共同招生,共同選題、共同培養、共享成果。“卓越工程師學院每個學生的培養,學校都會跟對應的企業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實現‘一人一策’。”
2022年,國家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加快培育卓越工程師隊伍,南航成為首批專項試點高校。2023年11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正式成立后,學校將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等國家急需人才專項納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的培養體系。目前南航卓工學院全日制在校生已有200多名,眼下已完成第四批工程碩博士專項計劃的遴選工作。
陳兵介紹,近年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越來越受到本校推免生的青睞,此次南航2025級工程碩博士班的招生中,報名人數遠遠超過招生計劃數,推免生成績排名位列前30%,同學們熱情高漲,而這也是對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高度認可。
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已經日漸成熟,各高校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和特點的培養模式,階段性成效顯現。
陳兵介紹,南航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獨立的二級實體機構。學院實施理事會負責制,構建校企一體管理機制,目前有航空工業、航天科工等20個企業理事單位。截至目前,學校已經與11家頭部企業在12個關鍵領域進行合作。學院已聘請了107位卓越工程師學院企業導師。聚焦國家戰略急需、調動校企優勢資源,構建產教融合的課程教學體系,比如與中國商飛合作共建了6門課程,與航空工業、中國航發等共同開發28本教材……
“培養體系的創新,為的是讓企業拿出真需求,學生去解決真問題,鍛煉真本領,最終產生真成果。目前來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學生在單位受到高度評價,大部分學生表示將留在聯培單位就業。”陳兵表示,未來學校將圍繞國家與省重點產業集群,聚焦學校特色優勢,聯合行業龍頭企業,打造校內工程師技術中心,建設“類企業”級別的仿真環境及工程技術實踐平臺。同時,繼續擴大卓越工程師人才自主定制化培養范圍,與企業尤其是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戰略的企業深度合作,自主培養更多的未來卓越工程師。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
(點擊詞條回顧系列內容↓)
【答卷】
牽線搭橋通四方 產學研用做文章
生動描繪全面育人“新圖景”
打好體教融合“組合拳” 構筑全員參與“新常態”
在興農強國新征程中勇擔使命
江蘇攜手非洲,結出職業教育合作累累碩果
響亮回答新時代“育人三問”
讓優質教育成為群眾“看得見的風景”
教育之強支撐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以教育之強支撐高質量發展
體育課“天天見”如何落地見效
【實踐】
南京:答好“公平普惠”“優質均衡”時代命題
無錫:“三堂”構建教師發展新格局
常州:以“雙創”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
泰州:探秘科學“泰”有妙招
淮安:點亮關愛之光
揚州:為學生成長注入新動力
連云港:“山海課堂”展現思政育人新氣象
宿遷:努力實現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跨越
蘇州:教育數智化轉型的蘇州實踐
鹽城:上好立德樹人“大思政課”
東南大學:瞄準真難題,項目制育人助力企業“大步快跑”
【筆談】
南京:省會擔當 教育先行 奮力推進南京教育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南通:聚力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推動現代化教育高地南通新實踐再攀新高
常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位發展
揚州:“四項行動”為學生終身發展注入核心素養
連云港:緊扣守正創新主題 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連云港新實踐作出教育貢獻
泰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加快建設教育強市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