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涉農高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積極探索高等農林教育教學改革新路徑,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助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勇擔使命,弘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大任新農人,推動農業強國建設。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生動展現江蘇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實踐,全面宣傳各地各校奮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樣、開放融合、卓越創新”教育樣板示范高地、扎實推進高標準教育強省建設的新作為新舉措,“江蘇教育發布”開設專欄,展示江蘇教育系統積極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生動圖景、鮮活經驗和典型案例。
今天,來看江蘇涉農高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不斷深化農林教育改革創新,以新農科建設服務農業強國建設——
在興農強國新征程中勇擔使命
金秋十月,稻香四溢。在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晨興村,由揚州大學和廣陵區共建的500畝糧食產業新質生產力工程基地水稻長勢喜人。“這片水稻豐產方長勢很好,畝產能超過800公斤……”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告訴記者,基地在該校農學院師生主導下開展了水稻生產前沿技術研發與集成、優質新品種選育、水稻生產“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智能裝備等新質生產力研究與應用,未來將為當地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助力賦能。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5日在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江蘇涉農高校多年來一直努力踐行的使命擔當。5年來,全省涉農高校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以新農科建設為統領,積極探索高等農林教育教學改革新路徑,著力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支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建設農業強國新征程中勇擔使命。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培養堪當大任新農人
沖一壺春水,泡一杯新茶,茶學教授房婉萍的《尚茶》思政課將茶中蘊含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以及“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向青年學生娓娓道來;觀賞園藝學科教授房偉民用一堂《春風花語潤桃李》插花思政課,將“玉不琢不成器”等傳統文化教育、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專攻果樹學的高志紅教授的《品梅》思政課,讓同學們感受“可以吃的文物”青梅的深厚文化底蘊……在南京農業大學,有200多門深受同學歡迎的“農味”思政課,課程將中華農業文明、南農辦學理念融入教學環節,為培養“厚植愛農情懷 練就興農本領”的農業領域時代新人奠定了素養根基。
近年來,我省涉農高校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實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學生知農愛農素養不斷提升。為了將厚植“三農”情懷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持續探索創新,把思政教育和耕讀教育、專業教育、勞動教育緊密結合,聚力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價值塑造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
現在,田間地頭成為了思政課新課堂。采訪中,記者發現,為了持續強化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各校不斷拓展實踐教學基地的數量和類型,與更多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社、農業科研機構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實踐場所和實踐項目,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的熱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依托學校農業氣象試驗站,搭建“學農思政”勞動實踐教育平臺,引導學生深入農村一線開展學習實踐,5年來先后有300余名學生深入50余個鄉鎮(街道)開展科普宣傳和科技志愿服務。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師生深入鄉村農業生產基地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為種植戶提供水肥管理、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全方位的技術指導,今年已為百余個村莊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受益農田面積超過萬畝。南京農業大學組建師生社會實踐調研團,圍繞農業產業鏈、鄉村一二三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等開展民情調研、理論宣講、社會服務,連續9年開展《中國民生調查》社會實踐項目,每年組織100余名學生對1200個家庭進行入戶調查,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國情、社情、民情,拓展知農視野。
探索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
“學院設置的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課程真是幫了我大忙!”汪舒是江蘇大學農業電氣化專業2023屆畢業生。在校期間,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協同”——“學科專業協同讓我們打破了知識的邊界,校企協同讓專業學習接地氣,創新創業協同讓我們具備勇氣,國際化協同則讓我們有底氣。”該校以國家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教育教學體系,創建了“以工強農、以融興農”的工科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越來越多的涉農學子擁有了在“新農科”“新工科”建設大背景下對未來的良好適應力。
人才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第一資源。5年來,我省涉農高校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建設多元協同培養機制。在學科專業協同方面,為了讓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和鄉村振興實際需求,各涉農高校聚焦課程設置,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加大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課程的開發力度,培養學生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能力。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聚焦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防災減災,以大氣科學學科為引領,以農業氣象為特色,增設智慧農業專業,積極構建農業與氣象、信息、工程等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江南大學面向食品類專業實施“新農科+健康”人才交叉培養,全力建設食品科學與工程等5個涉農本科專業,培養能適應“健康中國”戰略和新時代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的一流人才。
校地合作是提升涉農高校人才培養實效的重要途徑。2022年,教育部、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校地合作,探索推進涉農專業訂單定向人才培養計劃。我省涉農高校通過與地方政府、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開展科研項目等,深入了解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拓展協同育人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實現人才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
以揚州大學為例,作為我國最早創立的農科院系之一,該校在2010年便開始探索“訂單式”農業人才培養,先后開設“張家港班”“常熟班”等基層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定向班,按照“優生優先、雙向選擇、全員分配”的方式,定向培養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今年4月,該校又與昆山簽訂了“定向培養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科生”協議,計劃在未來5年內,定向培養200名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為當地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人才活力。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勇擔強農興農新使命
“多虧了南林大的專家,我家的竹筍產量增長了3倍,年收入能有30多萬元……”2023年4月,南京林業大學林下經濟研究院落戶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這是該校以科技助力黔北山區竹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一大舉措。多年來,南林大專家組成“農技拜年專家團”,手把手指導種植大戶育苗、留筍、砍竹,并鼓勵當地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打造竹筍產業鏈,推動科技成果與綠色產業發展精準對接,探索出一條“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科技幫扶模式。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近年來,我省涉農高校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關鍵環節,持續提升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能力,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關鍵領域主動擔當起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
耕深穩定在22厘米左右、地表平整度小于2厘米、碎土率高達90%……今年7月,由江蘇大學牽頭研發的新型國產重型圓盤耙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試驗成功。“這款圓盤耙的材料強度比較高,整體實現了輕質化,擺脫了此類產品依賴進口的困境。”項目負責人、江蘇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郭順說。近年來,該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目標,打破院系和學科壁壘,已組建“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社會服務”科技創新團隊17個,承擔糧油作物高效收獲裝備研發與產業化、收獲機智能檢測及控制系統開發等國家重大項目,有效加快了新一代智能農業裝備的研發速度。
涉農高校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橋頭堡與主陣地。為了讓創新成果更好地服務于“三農”,以新質生產力推進傳統農業跨越式發展,我省各涉農高校充分發揮高校科研資源優勢和專業能力,深化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創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強化科技服務支撐,產出了一批一流科技成果。
江南大學依托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深入挖掘以植物、昆蟲、海洋生物等為代表的新食物資源,降低部分食物資源嚴重依賴進口對我國糧食安全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揚州大學“水稻豐產優質高效協同栽培技術”入選 2023 年度江蘇省行業領域十大科技進展(現代農業領域),對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實現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南京農業大學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聚焦菊花遺傳育種與種質創新關鍵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及成果示范推廣,目前已突破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狀的綜合改良,獲授權國家植物新品種權89個,為我國菊花品種更新和產業升級作出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涉農高校在新時代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涉農高校再建新業、再立新功指明了前進方向。下一步,江蘇涉農高校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與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時代重任緊密結合,緊緊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地方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培育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來源:江蘇教育報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
(點擊詞條回顧系列內容↓)
【答卷】
牽線搭橋通四方 產學研用做文章
生動描繪全面育人“新圖景”
打好體教融合“組合拳” 構筑全員參與“新常態”
【實踐】
南京:答好“公平普惠”“優質均衡”時代命題
無錫:“三堂”構建教師發展新格局
常州:以“雙創”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
【筆談】
南京:省會擔當 教育先行 奮力推進南京教育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