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南京某大學在部分試點教室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用于日常考勤和課堂紀律管理。學生進教室后自動識別個人信息,系統自動簽到簽退,全程監控學生上課聽講情況,就連你發呆、打瞌睡和玩手機等動作...
南京高校教室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翹課 發呆 玩手機都能識別。
據媒體報道,南京某大學在部分試點教室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用于日常考勤和課堂紀律管理。學生進教室后自動識別個人信息,系統自動簽到簽退,全程監控學生上課聽講情況,就連你發呆、打瞌睡和玩手機等動作行為都能被識別出來。這引發不小的關注。
這套系統并不新鮮,有些地方叫“智慧課堂管理系統”,而有些地方則有一個更文藝的名字,叫“課堂呵護系統”。但從此前的報道看,安裝這種系統的,多是中小學教室,大學里還不多見。該高校的試點,可能走在了前列,所以一經報道就頗受關注。
面對質疑,該校圖書與信息中心主任回應:“為了(敦促)你學習,你還抱怨,請問你還是學生嗎?”還表示,該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門和法務部門咨詢,由于教室屬于公開場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隱私”的說法。
該觀點在高校管理者中頗具代表性。我有一次參加某校的信息化工作會議,有信息化專家在會上兜售這種管理系統時,我注意到會場上反應明顯分成兩類,在座的教授多半不以為然;而管理干部大都難掩興奮,好幾位都力主學校盡早實現這套系統在教學樓、圖書館等場所全覆蓋。
會場上兩類群體明顯不同的反應,我覺得頗堪玩味,在當下的環境里,高校從事學生管理的干部壓力大、任務重,他們多半已經形成“管理本位”思維,力求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約束,保證不出事、自己不擔責。
他們自然對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強度的管理措施情有獨鐘。但長此以往,管理不再只是一種手段而成為目的,而管理本應該服務的目標——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學生,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復雜多樣的需求,則可能異化為一堆冷冰冰的數據。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我對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充滿了期待,但對教室里安裝這樣的管理系統,我充滿了疑惑。我覺得這樣的“智慧課堂”缺少智慧,這樣的“呵護”有違教學規律。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主動性的提高,都以學生人格尊嚴得到充分尊重為前提,在相對開放活躍的環境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這才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上學期上課時,我曾組織學生討論相關話題,有一位同學回顧了自己在某“超級中學”度過的三年高中經歷,他說:“不到真實環境中體驗,你永遠不知道那種處在層層監控之下的痛苦。”這位同學還說,他雖然最終考上985大學,但仍覺得高中生活不堪回首,對缺乏自在感的高中生活迄今仍感不適。
可能有人會說,不管怎么說,嚴格監控的管理方式成功促使他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學生高考成績不能作為評價教育的唯一標準,因為這種成功的背后,很可能以犧牲學生的創造性為代價。
至于校方“不會侵犯隱私”的說法,恐怕也不無可議之處。管理系統的數據如果只用于教師和管理人員掌握學生動態,或許并不侵犯隱私。但系統把學生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紀錄在案,會無形中增加學生個人相關信息泄漏的風險。
值得一說的是,教室固然屬于公開場所,但畢竟有別于街道、廣場,教學樓走廊、教室門口安裝攝像頭或許有助于安全,但室內紀錄一舉一動的攝像頭是否合理,本身值得商討。
大學生大多已成年,時刻被監控勢必引起不適,我建議主張在教室安裝這種系統的學校管理部門反躬自省:給辦公室安裝這樣的管理系統,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處于嚴密的監控之下,自己是不是愿意在其中工作?做一下這樣的換位思考,可能會增加我們一項決策的合理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