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有很多家長在咨詢我們關于中考報名的問題,由于咨詢人數較多,但問題大多數都是相似的,所以我們就專門開一個帖子予以說明。
前些天,小編就收到信息:中考報名工作即將開始。
恍然間,離2019年中考只有100天左右的時間了。
今天,就有很多家長在咨詢我們關于中考報名的問題,由于咨詢人數較多,但問題大多數都是相似的,所以我們就專門開一個帖子予以說明。
第一,關于區報生和市報生的區別
這是江寧區中考報名工作通知安排
有家長問:
在此通知中“考生身份”填“南京”或“江寧”選擇其中一個身份報名中考,究竟有什么區別?主編你能解釋一下嗎?
實際上,考生身份如果選擇填報“南京”身份,那么就意味著,你家孩子會以南京市區考生參加中考,考分也計入原市區考生行列。如果選擇填報“江寧”區,那么考分不會計算到“原市區”分數行列,只是計入到“全市”考生行列。
上圖為南京市2018屆畢業生中考總分分段情況統計表,從該表中每個分段下面有兩個數據,分別為:“全市”和“原市區”,比如:660分以上,全市有504人,原市區有473人。這里的全市就是包含了高淳、溧水、六合以及原市區等地的所有中考考生人數,而原市區僅僅是指南京六城區以及江北新區的考生。
為便于表述招生范圍,玄武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江北新區直管區統稱原市區,江北新區包含江北新區直管區、浦口區和六合區。原市區之外的,包括原市區和其他區統稱為“全市”。
了解了原市區和江寧區的區別,那么我們就來說一下,選擇“南京”或者“江寧”的區別。
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
選擇填報南京市的考生,在中考分數出來之后,填報擇校志愿時,可以選擇市區內任意一家高中填報志愿,但不能選擇針對某個區招生的學校填報;
而選擇填報“江寧”區的考生,也可以報名市區內的學校,不過范圍有了限制,只能填報“七大”高中學校的志愿,七大學校包括南京外國語學校(部分計劃)、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金陵中學、第一中學、中華中學、第十三中學、第二十九中學等7所普通高中統招生。其他市區內的高中學校“江寧”學生不能填報,但是可以填報只對江寧區招生的學校,比如東外。而選擇市區的學生則不能填報東外。還有江寧區秦淮中學只是面向江寧區招生,并不面向市區招生。
反過來,其他區(含江北新區)也有學校不僅僅是面對本區招生,也面對全市學生招生。比如江浦高級中學、江寧高級中學、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六合高級中學、溧水高級中學、高淳高級中學統招生既面向各自所在區招生也都面向原市區招生。
具體招生范圍見即將在五月下發的《中考指南》,里面會有詳細敘述。
這個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吧?如果有不能理解的請在文章末尾添加小編的微信進行咨詢。
特別注意:“考生身份”欄目一旦選定將不能修改!
第二,關于戶籍和學籍的審核
幾個注意的事項:
1、凡未在學籍管理系統注冊的學生不能在學校參加中考報名;
2、往屆生不得在學校作為應屆生參加中考報名;
初中在讀的學生中考報名由學校具體負責,需要家長做的是只要提供學生本人的戶口本進行信息核實就可以了;
有家長問:
我們孩子是南京市的戶口,但一直都是在外地借讀,想要回南京參加中考,可以嗎?
這類的學生因為戶籍是南京的,所以可以回南京參加中考,由就讀地招辦出具口語成績及體育成績證明,交南京報名地的區招辦,計入中考成績。具體的操作辦法是拿著學生的相關證明文件,學籍卡等,到戶籍所在區進行報名,以區報生的名義參加中考。但是這類學生不能享受指標生的待遇。
有家長問:
我們的戶籍不是南京市的,但是孩子在南京初中就讀并取得了南京市的學籍,可以在南京參加中考嗎?
在南京市就讀初中并取得學籍的非南京市戶籍的人員隨遷子女,如果要在南京市繼續升學,報名、考試、錄取等與所在區的南京市戶籍的考生完全相同,享受同城待遇。
有家長問:
我們孩子不是南京的,但是想到南京來參加中考,可以嗎?
這類的學生是不可以參加南京中考,只能在當地參加中考后,將孩子轉入到南京同等檔次的學校進行就讀。
附上:2019年中考報名日程
報名時間:3月12日-13日
體檢時間:3月22日
體育考試:4月中旬,3月下旬上報病免
英語口語模擬測試:3月27日-28日
英語口語正式考試:4月27日-28日
距離2019年中考還有100天左右時間,我們平臺準備開一期2019年中考政策解讀及中考百日提分策略分析,初三家長如有興趣參加,請添加小編微信咨詢,二維碼見下方。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