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高校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讓知識走出象牙塔,在實踐中綻放光芒。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年說》推出“高教瞭望”專欄,帶您直擊高校服務社會最前沿。在這里,實驗室的“黑科技”變身百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張曉文 白應嬋
編者按:新時代的高校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讓知識走出象牙塔,在實踐中綻放光芒。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年說》推出“高教瞭望”專欄,帶您直擊高校服務社會最前沿。在這里,實驗室的“黑科技”變身百姓“好幫手”,校園的“金點子”成為行業“新引擎”,一起來看看這些是怎樣發生的。
大學生和種糧大戶比賽種小麥?這場看似實力懸殊的較量,結果卻出人意料——山東農大研究生設計種植的35畝小麥,以畝產853.2公斤的成績,遠超當地高產農戶750公斤的畝產水平。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是怎么把農戶給比下去的?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前往泰安市岱岳區一探究竟。
畝產853.2公斤!學生麥田讓農戶服氣了
7月份的馬莊鎮農田里,金黃色的麥浪已變成郁郁蔥蔥的玉米苗。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指著眼前的土地說:“就是這塊地,測量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作為管理1300畝小麥基地的“老農人”,薛麗娜坦言:“每畝850公斤以上的產量,遠超預期。”這個數字意味著,學生團隊的小麥畝產較當地高產地塊高出100公斤,相當于每畝多收200斤麥子。
時間回溯到6月底,薛麗娜受山東農大農學院副教授代興龍委托,組織社員對35畝地進行實打驗收。“最終測產結果顯示,畝產在850公斤以上,這個結果讓我非常意外。”
這場“麥田競技”的起點,要追溯到2024年秋播時節。當時代興龍提出大膽設想:在合作社劃出展示度高的成方地塊,交由小院研究生自主設計種植,與周邊農戶麥田“同臺較量”。起初,不少人將其視為玩笑,薛麗娜也心存疑慮。直到6月底測產數據出爐,所有人都被眼前的結果震撼——35畝小麥實測畝產達853.2公斤。
“設計高產方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品的集成示范,帶動地方小麥持續增產增效。出結果之前,我一直擔心會被笑話,怕人說大學老師帶學生種的地還不如農戶。”代興龍的忐忑并非空穴來風:去年10月中旬的降雨推遲了小麥播期,冬前高溫導致麥苗旺長影響了根系發育,加之今年春旱嚴重,種種不利條件讓他捏緊了拳頭。但當合作社報出“畝產853.2公斤”時,他難掩激動,“預計會高產,但沒想到能在當地實現大面積單產突破850公斤的目標。”
比代興龍更興奮的是周瑋,這位山東農業大學作物學專業研一學生全程主導了35畝試驗田的設計與管理。從前期調研、設計方案、播種到全程水肥藥管理,他整合團隊研發的沃土培肥、窄行勻播、無壟種植、追氮分施、化控調節等技術,完成了小麥全生育期的科學管控。
“得知產量時覺得不可思議。”上半年在麥地駐扎100多天的周瑋已曬得黝黑,笑起來時兩排白牙格外顯眼,“作為首次種小麥的新手,我們在播種、管理環節也遇到挺多問題,能有這樣的產量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山東農業大學作物學專業研一學生周瑋(右)全程主導了35畝試驗田的設計與管理。
一人管理35畝地,高產背后依靠的是整支團隊
令人疑惑的是,作為研一新生的周瑋首次獨立設計種植小麥,卻在與擁有數十年耕作經驗的農戶的較量中勝出,背后原因何在?
和待在空調屋里聽課、做實驗不同,周瑋上半年里有100天以上駐守在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小院外面便是農田。他全程參與了小麥從播種到返青拔節、開花授粉、灌漿成熟的全生長周期。
從大二到研一,周瑋已在科技小院待了四年,這是他首次獨立設計并種植小麥。盡管對手是經驗豐富的農戶,但他堅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老師們的指導能幫助自己在比賽中勝出。
經周瑋復盤,小麥畝產突破850公斤主要源于三大創新點:選種、播種和精準管理。
在選種環節,周瑋結合師兄師姐的前期研究,通過產量、群體構成、抗折力等指標比較,篩選出大穗型品種“山農67”、中大穗型品種“山農43”、中多穗型品種“山農46”,這三個品種的豐產性、抗倒性、抗病性和耐逆性顯著優于農戶常規用種。
在播種環節,這支學生軍摒棄了傳統播種機,采用高性能精量播種機,并配合前期四年對比試驗驗證的窄行勻播和合理密植技術,優化了小麥行株距配置,和傳統條播方式相比能增產12%以上。更關鍵的是,周瑋還引入了無壟種植模式,去除傳統畦壟后增種1-2行小麥。事實證明,這種模式的小麥產量增益遠超傳統畦壟邊行優勢帶來的產能,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針對今年春旱的特殊情況,周瑋設計給小麥多澆了兩次水。
在精準管理方面,針對冬前溫度偏高、春旱等問題,周瑋帶領小院研究生結合墑情監測、苗情診斷,因地制宜設計水肥管理方案,打破常規,按時、按需、足量精準供給,保障小麥肥水需求。同時,結合高產小麥群體結構與功能特征,精準設計沃土培肥、平衡施肥、化控防倒、葉面肥延衰等關鍵技術,構建高產群體。
雖說周瑋一個人管理著35畝地,背后卻凝結著山東農大教師和小院研究生集體智慧的結晶:無壟種植技術的量化分析來自肖麗華的試驗成果,葉面肥施用方案凝結著李夢宇、于五洋等多屆研究生的研究經驗,精量播種機與行株距優化配置、追氮分施、蕓苔素內酯噴施等也均是科技小院技術創新的縮影。這些科技小院的最新科技成果,再加上合作社輔助實施落地,成為了周瑋打贏這場比賽的最主要原因。
“農田里收獲真知,這才是我想要的大學生活”
測量結果沒出來之前,周瑋更多的是忐忑和不自信:自己究竟能不能勝出呢?但當結果下來,實現了小麥畝產853.2公斤的超預期目標后,他又開始“不滿足”,“今年澆水不勻、長勢不佳,如果當時管理得當,肯定還能多打二三十公斤。”
作為附近滿莊鎮的農家孩子,周瑋從小就目睹了父母的田間勞作。小時候總以為種糧食能有很大收益,可等長大后開始琢磨,家里種了很多麥子,但是真正打出來的并不多,價格也賣不上去。如何幫個體小農戶把小麥產量提上去?在當時的周瑋看來,這是一個切實又感興趣的一件事兒,因此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百年農大成為了他的首選。
錄取結果很快就下來了,周瑋如愿被山東農業大學錄取,成為首批農學專業新農科實驗班的學生。他的目標就是幫助像父母一樣的農戶增產增收。
入校第一年,周瑋和其他高校的大學生沒什么兩樣,坐進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理論知識,咀嚼那些讓他心動的新名詞。等到大二,他就跟隨代興龍及師哥師姐進駐到了位于自己家鄉的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
“剛來到科技小院的時候,父母還很疑惑:大學生不該在空調屋里學習嗎,你咋來地里了?”面對父母的疑問,周瑋不假思索地說,“大學生就是要在農田里收獲真知,這才是我想要的大學生活。”
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周瑋看來并不算苦,所謂的苦無非就是每天六七點起床割麥子取樣,晚上七八點回去吃飯、寫日志總結,遇到小麥成長的關鍵節點,比如播種、拔節、開花、灌漿,他還會扎在地里不出來。
“如果在這過程中,試驗做出了好結果,而且很符合農民的需求和意愿,這個事就算做成功了。”周瑋說,“對于國家來說提高了小麥產量,對于農戶來說提高了收入,這就和我一開始的想法不謀而合了。”
這次“掌管”35畝小麥的設計種植,并且還能打贏比賽,更堅定了周瑋學農的初心,“城里生活確實好,但我家就在這里,還是覺得服務家鄉、回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更能讓自己得到滿足。”
站在這片土地上,山東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周瑋萌生了服務家鄉的想法。
未來的農業科技含量高,“期待更多學生能來田間走走看看”
研究生參與小麥的設計種植,映射出的是山東農業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此同時,在濟寧、聊城、德州、濱州、淄博、煙臺等地,代興龍團隊指導的小麥高產攻關田也都取得了畝產800公斤以上的好成績。而像代興龍領銜的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只是該校在全省布局科技小院的一個縮影。
“山東農大積極發揮農業學科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小院建設,鼓勵學生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學校將繼續探索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助力學校一流農業大學建設,努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貢獻力量。”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冷暢儉對于科技小院的建設和發展信心滿滿。
記者了解到,目前山東農業大學已經建設了200多個科技小院,其中中國農技協批復的科技小院就有76個。這些科技小院之中,不單純聚焦小麥、玉米、甘薯、花生等糧油作物,還包括蘋果、桃、梨等園藝作物,以及畜牧、養殖等一系列的科技小院。
“這些科技小院都在不同縣域服務了當地的優勢特色產業。”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代興龍對記者說,通過科技小院,他們一方面改革、實踐碩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另一方面也用學校的一些產品和技術帶動當地實現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其實,面對不斷地有年輕人“逃離”田間,代興龍笑著解釋道,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因為有了機械化,有了統一的規范化管理制度,現在的新農人并沒有想象中在田地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勞作場景。
說到這,代興龍舉了個例子:現在的播種機配備智能導航,在打好經緯度、定好點后,不需要工人有特別多操作。除此以外,曾讓一代代人汗流浹背的噴藥、麥收,現在也都全部機械化了。就拿常見的聯合收割機來說,駕駛室里也是帶空調的,工作環境大大改善。
對于一年幾乎365天都要扎在田間地頭的薛麗娜來說,她期待有更多大學生到田間走走看看,感受一下種地是什么感覺,“現在國家提倡鄉村振興,特別需要年輕人來到我們的新農村,這里的舞臺可能會超乎你的想象。”
面對山農大學子35畝試驗田畝產853.2公斤的結果,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感慨道:“我們認賭服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