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上,山東海事職業學院畢業生李家樂已經度過一年多,見證愛達·魔都號的首航,隨它遠渡重洋,李家樂也在大海上踐行著母校“立足海洋”的辦學理念。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 王凱
在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上,山東海事職業學院畢業生李家樂已經度過一年多,見證愛達·魔都號的首航,隨它遠渡重洋,李家樂也在大海上踐行著母校“立足海洋”的辦學理念。
作為全國首個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山東海事職業學院近年來通過深化產教融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產業升級持續貢獻著職教力量。
在學校校長徐立清看來,在學校通過培養高技能人才服務海洋強國、海洋強省戰略的實踐中,李家樂是最新的注腳之一。
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校長 徐立清。
在山東海事職業學院郵輪游艇學院虛擬現實仿真實訓基地,戴上VR眼鏡,便進入了一個大型郵輪的世界。作為山東省開設最早的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許多年輕學子從這里走上了國內一艘艘大型郵輪。
“構建‘海陸并舉、集群發展’的專業體系,郵輪運營服務專業群是學校打造向海專業群的重要一環。”對學校的郵輪運營專業群,學校校長徐立清心里也有一份自豪。“如今專業群涵蓋了國際郵輪乘務管理、烹飪工藝與營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與數據化運營四個專業,畢業生分布在國內各大郵輪公司。”
在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上,學校2024屆畢業生李家樂是首批員工之一 ,2024年年初愛達·魔都號首航,李家樂就是見證者。
學生山東海事職業學院郵輪游艇學院虛擬現實仿真實訓基地學習。
“在這樣一艘具有象征意義的郵輪上工作,非常自豪,不僅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風景,工作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里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學習烹飪的李家樂享受著在郵輪上的生活。“在愛達·魔都號上,最多的時候,同時有8個來自山東海事職業學院的同學,并沒有陌生的感覺。”
“郵輪是一個高端服務業,對從業者的要求比較高,郵輪航線很多是在海外,郵輪乘客的國籍也比較多,對工作人員的英語要求就比較高。”
朱靜雅是山東海事職業學院2014級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如今已是招商伊敦號郵輪上的主餐廳副經理。
“郵輪是一個非常鍛煉人的地方,很高興看到行業里有了越來越多的學弟、學妹。”朱靜雅說。
為走向海洋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山東海事職業學院也并不止郵輪運營服務這一個專業群。
目前,山東海事職業學院共開設43個專業,其中國家級骨干專業2個,與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開展9個聯合培養項目;與濰坊學院開展“3+2”專本貫通培養;擁有省級品牌專業群和高水平專業群3個、市級高水平專業群3個。
“這些年來,學校高質量的人才培養,也為推動區域海洋產業發展貢獻著重要的支撐力量。”徐立清說。
“深耕涉海社會服務,山東海事職業學院一直以來都是國內海員培訓的重要基地之一。”徐立清介紹,學校每年開展的涉海培訓超3萬人次,占到山東省內海員培訓的16%以上,覆蓋海船船員適任考試、海洋工程技術認證等20多個領域。
依托交通部海事局16類33項培訓資質和國際組織認可的9個項目,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構建了“海員技能培訓—海事管理認證—海工技術提升”全鏈條培訓體系。為中遠海運、華洋海事、洲際集團、中海油等知名航運企業提供著定制化培訓服務。
“在為企業進行人員培訓的過程中,學校的師資水平也在提升,教學條件的改善也反哺著學校的專業建設。”徐立清介紹。
在學校與洲際集團合作的訂單班,第一批學生大一的課程剛剛結束。
“作為全球領先的船舶管理公司之一,洲際集團的船員培訓基地就設在學校,在船員培訓的基礎上,雙方合作開設了訂單班,如今的兩個班是從2024級新生中選拔的。”徐立清介紹。
山東海事職業學院學生在學校的航海模擬器學習。
劉寶寶是輪機工程技術洲際訂單班的一員,半年來收獲頗豐,“有船長、輪機長到學校來給上課,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對這個職業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熱愛機械的劉寶寶也期待著早日走上輪船。
“深化產教融合,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涉海人才培養的地域界限也在進一步擴展。”徐立清介紹,學校與山東港口海外發展集團日照有限公司、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共建了“白俄羅斯-班·墨學院”,以“中文+技能”培訓為核心,既滿足了山東港口海外員工崗位技能需求,又助力了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學生中文與職業技能的提升。此外,學校還在與白俄羅斯高校共建國際運輸學院,圍繞“中歐班列”國際物流人才培養開展“3+0”聯合培養項目,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的跨境物流人才。
“面向海洋,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握著人才培養的‘藍色密碼’,我們同時也在探索面向海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徐立清說。
學生們在“山海院-歌爾匠造產業學院”學習。
“專業設置緊扣區域產業脈搏,這是我們服務地方經濟的核心抓手。”在徐立清看來,學校所構建的“海陸并舉、集群發展”的專業體系正通過產教融合深度服務于地方產業的發展。
“從服務海洋相關產業出發,但學校通過人才培養所服務的產業并不局限于海洋。”徐立清介紹,學校已經與海爾、歌爾等多家知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采用1+1+1的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學校與海爾智家中德園區簽署的共建“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海爾之家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的協議中,約定雙方共同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雙元”育人培養模式,共建專業、共享資源。
而在學校機電工程學院,學校與歌爾共建的“山海院-歌爾匠造產業學院”,已經將一批批優秀技能人才送進歌爾。
隨著大一學習結束,張修旺也成了學校最新遴選的157名歌爾產業學院的學員之一,暑假歸來,他就將前往歌爾產業學院接受實操化的學習,一年后,如果能通過考核,他將正式走進歌爾進行實習。
“將新技術、新產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學校教學+產教融合平臺實訓+企業實戰’三境協同,定向培養智能制造領域高技能人才,這就是學校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徐立清介紹,自2021年與歌爾共建產業學院以來,學校已累計為歌爾集團輸送了1200多名技術骨干。
“在產業學院,把車間做成課堂,有來自企業的工程師一對一指導,接受到的是完全與產業一線一樣的設備,學習的技術也是產業最需要的。”宋志杰也曾是“山海院-歌爾匠造產業學院”的學生,正式入職歌爾一年多,如今他是歌爾派駐產業學院的輔導員,他也已經在這里迎來了兩屆學弟學妹。
“在產業學院,‘教育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賦能不斷深化。”徐立清說,在山東海事職業學院,與企業合作的產業學院仍然在繼續拓展。
“作為中國首所混合所有制辦學的高職院校,山東海事職業學院從建校伊始就在探索著深化產教融合的路徑,從大混套小混的“山海模式”到如今的產業學院模式,從企業走進學校,到把學生送進企業學習,也是推動產教融合、培養產業所需高技能人才的一次新的探索。”徐立清說。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