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學醫苦不苦?值不值?臨床和科研有什么樣的區別……由南京醫科大學本科招辦聯合揚子晚報招考部落聯合推出“院士邀您上南醫”系列重磅招生訪談,南醫大院士校友們的奇“醫”人生,...
學醫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學醫苦不苦?值不值?臨床和科研有什么樣的區別……由南京醫科大學本科招辦聯合揚子晚報招考部落聯合推出“院士邀您上南醫”系列重磅招生訪談,南醫大院士校友們的奇“醫”人生,堪稱“行走的招生簡章”。若你有志于醫學,讓我們一起聽聽“過來人”怎么說。
王存玉,南京醫科大學1980級校友。憑借著在腫瘤學和口腔學領域的突出貢獻,2011年,他當選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這是美國國家醫學院30年來首次將“院士”稱號授予來自中國大陸的華裔科學家。2013年,王存玉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40多年向醫學研究頂峰攀登,這位中美“雙料”院士總結八字信條: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我們那個年代,做醫生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對我來說很關鍵的是,我的老師對我影響很大。”王存玉告訴記者,大學期間,學醫有很多迷茫,是南醫大的老師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自己的興趣。
“我還記得曾煥隆老師,考試時他總出幾道英文題。我英文比較好,能看英文專著,所以這些英文題我總是能答出來,讓我很有信心。包括上臨床的時候,老師們提出的一些問題讓我總想去探索。所以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我下決心繼續深造,考取了北京醫科大學(現北大醫學部)口腔臨床博士。”王存玉說,他是班上唯一一個考上北醫口腔的,老師們也都在打聽“誰叫王存玉”。
1990年,王存玉前往美國繼續深造。因為語言不通,王存玉在美國遇到了困難。“英文不好嘛,美國人都看不起你。但我就是不服輸,你說我不行,我偏要行。”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王存玉堅持不懈,不僅在美國學業有成,并于1999年在密歇根大學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研究所。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牙學院副院長、口腔生物學和醫學系主任、講習教授。另外,他還帶領一眾博士后投身科研,從事腫瘤干細胞研究以及抗腫瘤靶向原創藥物的開發和臨床轉化。
面對有志于學醫的青年學生,王存玉說,“學醫不僅要會讀書、會學習,更要有一雙靈巧的手。”學醫路漫漫,他勉勵同學們,挫折總會有的,通過學習、思考,不僅可以解決問題,說不定還會有新的發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赟
少年志編輯 劉夢琦
視頻 李想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