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初心灼灼。安徽醫科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秸” 盡其用暑期實踐團秉承 “科研服務社會,青春助力振興” 的理念,深入馬鞍山和縣香泉鎮開展實踐活動,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助農實效,讓科研創新在鄉村...
夏日炎炎,初心灼灼。安徽醫科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秸” 盡其用暑期實踐團秉承 “科研服務社會,青春助力振興” 的理念,深入馬鞍山和縣香泉鎮開展實踐活動,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助農實效,讓科研創新在鄉村沃土中落地生根。
精準調研,摸清秸稈利用 “基本面”
團隊成員與鎮政府干部圍繞當地農業生產現狀展開深度交流,重點調研秸稈產量、收集模式及處理瓶頸等核心問題。從田間秸稈堆放情況到村民處理習慣,成員們細致記錄每一項數據,全面掌握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信息,為后續技術服務找準方向。“專業實踐不能脫離實際,只有摸清‘家底’,科研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科研論文寫到振興鄉村發展中,才能為廣大農民謀求最大的利益。” 團隊指導老師吳俊華在現場指導時強調。
技術惠民,雙向互動顯成效
實踐團開啟 “宣講 + 調研” 雙線行動。在孫堡村村委會,一場干貨滿滿的秸稈酶法處理技術宣講會如期舉行。團隊成員結合專業知識,用通俗語言講解秸稈的科學價值、酶法降解原理及多元化利用途徑,配合精心制作的 PPT 和科普視頻,讓村民們直觀了解秸稈變廢為寶的奧秘。宣講后發放的技術手冊和互動答疑環節,更是讓健康環保的農業理念深入人心。
下午,實踐團分組走訪種植大戶。在金燦燦的稻田邊、整齊的秸稈堆旁,成員們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詳細詢問秸稈處理的成本壓力、技術需求和實際困難。“秸稈運輸成本高,缺乏專業處理技術”“不知道處理后的產品銷路如何”…… 農戶們的心里話被一一記錄,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 “問題清單”,為科研團隊指明了方向。
紅色鑄魂,汲取奮進力量
隨后,實踐團來到抗日烈士張智錦烈士紀念場所。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許鴻儒老師現場講授了一場生動而深刻的歷史教育“大思政課”。成員們認真聆聽許老師講授的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事跡,深切感悟先烈們的家國情懷與崇高精神。“先烈們用生命踐行使命,我們要用專業服務社會。” 成員們在烈士紀念碑前莊嚴承諾,將把這份精神力量融入專業學習和實踐服務中,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通過此次暑期實踐,團隊師生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這一重要論斷,并決心將專業知識與鄉村需求緊密結合,為農業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為科技轉化助力幸福安徽貢獻青春力量。
(凌少華、吳俊華)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