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9日,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紡織服裝系“紅色逐夢”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濰坊市十笏園、智群學校附屬幼兒園及濰城區南倫村,以“非遺傳承”為核心,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聚焦“非遺傳...
7月8日至9日,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紡織服裝系“紅色逐夢”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濰坊市十笏園、智群學校附屬幼兒園及濰城區南倫村,以“非遺傳承”為核心,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聚焦“非遺傳承與創新”,通過實地調研、技藝體驗、科技賦能等多種形式,探索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青春路徑,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7月8日上午,實踐團首站走進十笏園博物館,為“追夢少年團”的孩子們帶來一場融合傳統與科技的文化體驗。成員們身著精美馬面裙,生動講解其歷史淵源并展示刺繡作品,讓孩子們親手觸摸感受傳統服飾的匠心魅力。隨后,成員指導孩子們完成“戳戳繡”創意作品,體驗手工刺繡樂趣。活動高潮是利用AI技術設計互動環節——孩子們抽取傳統元素,通過“豆包”AI繪圖軟件生成創意圖片,直觀感受科技賦能非遺的無限可能,有效啟蒙了青少年的創新思維。
當日下午,實踐團抵達智群學校附屬幼兒園,舉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揭牌儀式后,實踐團成員向孩子們生動宣講扎染技藝的歷史、技法和色彩奧秘,并手把手指導他們折疊、捆扎布料,蘸染創作。
7月9日,實踐團深入濰城區南倫村。在此,實踐團成功舉行了第二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為校地長效合作、共促鄉村文化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活動中,成員們通過問卷調查深入了解村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現狀;與村中老黨員親切座談,聆聽村莊發展變遷的動人故事;參觀村史館,系統了解當地歷史沿革與特色民俗。實踐團還組織村民參與漆扇制作體驗,現場講解漆藝知識并指導創作,讓村民在親身實踐中領略非遺魅力,多維度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和非遺保護傳承。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紅色逐夢”實踐團以“AI織夢·非遺新繡”為特色紐帶,不僅深化了成員們對專業價值的認知,更成功搭建了傳統繡藝與現代科技對話的橋梁。
(稿件來源: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文/李晨歌 張惠超),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