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綠春的茶園中,身背帆布包的學生踏著晨露穿梭;山東樂陵的棗林里,手持測量儀的少年們穿行枝椏;沂蒙老區的石板路上,頻頻記錄的青春身影奔走巷陌……
云南綠春的茶園中,身背帆布包的學生踏著晨露穿梭;山東樂陵的棗林里,手持測量儀的少年們穿行枝椏;沂蒙老區的石板路上,頻頻記錄的青春身影奔走巷陌……
中國海洋大學“專業社會實踐導論”打破傳統課堂邊界,首創與專業教育協同的“學研賽戰”思專創融合路徑,將教學場地延伸至廣袤鄉野,這群青年學子以腳步為尺丈量山河,用專業智慧凝聚創新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選課學生在樂陵棗林進行課程分組實踐研討
突破困境,構建多元育人新圖景
“鄉村不僅是學生施展專業能力服務國家發展的大舞臺,更是開展科研、課程、實踐育人的全場景大課堂。”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喬寶剛在接受采訪時談及課程理念時表示。2021年學院調研數據顯示,82%的企業將“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列為人才核心需求。基于工商管理學科優勢,時任管理學院副院長的姜忠輝教授牽頭組建跨學科教研組,“我們要讓課堂成為學科交叉的‘反應釜’,把論文寫在鄉村振興主戰場。”
課程設計以“三跨融合”為特色:跨學歷的本碩融通培養、跨學院的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協同、跨地域的校企地聯動。在云南綠春縣茶產業升級項目中,農業管理研究生帶著本科團隊實踐調研農情,營銷專業師生聯合政府部門打造地標品牌,這種專業聯動、產教協同模式,已輻射帶動15個學院21個專業參與。
摸著石頭過河并非坦途。負責理論部分講授的鄧曉輝副教授回憶,樂陵紅棗節水灌溉方案在初期曾遭遇農戶質疑。“我們帶著學生做了37組市場對比調研,用數據驗證方案有效性。”項目組白天調研消費者需求,晚上在村委會舉辦營銷策略培訓,最終助力樂陵紅棗銷售突破35萬斤。“不給學生灌輸現成答案,而是讓他們在真實場景中探尋解決問題的邏輯。”這種“案例引航—實踐淬煉”的模式,正成為課程育人的核心方法論。
“專業社會實踐導論”課程將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通過創新創業實踐有機交織,構建起立體化育人體系。在“鄉土情懷”模塊的課堂上,學生們通過學習已有紀實紀錄片與茶田實地探訪,在哈尼族茶農“背簍里的茶文化”故事中,深刻理解“一片茶葉富一方百姓”的鄉村振興邏輯;“鄉村先鋒”案例教學中,學生圍繞“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的產業幫扶路徑展開模擬沙盤推演,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為支撐,設計“綠春綠茶電商突圍”虛擬方案,在角色扮演中體悟基層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專業教學注重“問題鏈”驅動跨學科學習。分析樂陵紅棗產業滯銷時,教師先以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生態灌溉模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建立“土壤墑情—產量品質—市場價格”的跨學科分析框架,再通過營銷管理專業的SWOT分析法,分組制定“紅棗+文創”的品牌升級策略。分析綠春茶產業發展時,創新創業教育則融入“微項目”實戰,學生以4大類案例庫為素材,組建“茶旅融合創新工坊”“數字茶產業技術攻關小組”等跨專業團隊,運用Python數據可視化技術、VR全景拍攝等工具,制作《綠春改變》短視頻,并梳理茶馬古道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線路。
憑借“案例浸潤—知識建構—實踐轉化”的特色育人模式,“專業社會實踐導論”課程不僅讓學生在產業創新案例中掌握農業生產組織優化、旅游線路設計等專業技能,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內化為專業行動自覺。這種融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立體化實踐,使課程在“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課程思政優秀案例”申報中脫穎而出,成為以專業教育厚植家國情懷的典型范式。
帶隊教師盧宇(左二)與學生在云南綠春迷克茶山采摘新茶
本研偕行,打通基層治理落地關
云南省綠春縣的哈尼族古茶園里,本科生們抱著一沓沓調查問卷穿梭于茶壟間,悉心記錄茶樹和茶戶的種植數據,以便后期撰寫分析報告。然而在縣農業局座談會上,現實難題接踵而至:“算清了成本賬,可合作社公章怎么刻?”當地工作人員翻著報告直言:“理論分析雖好,但商標注冊、電商簽約等實操環節,需要更長效的智力支持。”基層治理的政策轉化不僅是“發現問題”,更要“教會解題”,短期調研難以滿足鄉村產業發展的持續性機制建設需求。
面對基層治理落地難題,專業課程師生迅速破局。選拔各專業研究生,組建“研究生攻堅專班”,常駐綠春縣開展幫扶。輔導員盧宇老師作為帶隊教師,在這段經歷中感慨頗多,她回憶道:“跨專業協作困難重重,復雜的縣域實際也考驗著學生能力。但看著他們從無從下手到獨當一面,深刻感受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對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意義。”
同學們走進茶廠進行學習調研
在綠春縣大興鎮,研究生白天隨茶農勞作,夜晚查閱資料,運用專業知識撰寫綜合性調研報告《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鄉村茶文旅品牌生態圈成長路徑及機制研究》。這份報告獲綠春縣委組織部領導批示,核心方案被納入當地產業規劃,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參考。
面對綠春好茶“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困境,師生團隊發揮專業所長,聚焦品牌營銷破局。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深入挖掘哈尼族茶文化,設計“東仰云海”高端茶品牌標識及包裝體系,將非遺制茶技藝轉化為可視化營銷素材;團隊還策劃“春茶開采節”“云端茶博會”等系列活動,通過電商直播、文旅融合等形式,面向全國百余個城市推廣“綠春四季”區域公共品牌。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這門實踐課程以賽教融合為路徑,將課堂延伸至田間地頭。通過本研接力、長期扎根鄉村,師生共同撰寫的調研報告為基層治理提供新思路,培育的項目屢獲佳績,成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樣本。
鄉村振興小院——“學研賽戰”學生實訓基地在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燕窩村揭牌
協同創新,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清晨五點,蒙陰縣燕窩村還籠罩在薄霧之中。“專業社會實踐導論”課程組的隊員已經出發調研。作為“鄉村振興小院”共建項目的一部分,團隊已經在這里駐扎了整整一周。
學生們不僅采集產業數據、設計品牌標識,還幫助村民拍攝宣傳短片、制定分級銷售方案。“當村干部說‘按學生方案落地’時,突然意識到我們的努力有了實實在在的分量”2023級農業管理專業研究生李陽回憶道。為了設計出更科學的產業升級路徑,團隊曾多次推翻已有方案,連續兩個深夜在村委會開會到凌晨。
這一過程中,調研隊還專程走訪了蒙陰本地的一位返鄉創業典型——伊紀法,他大學畢業后依托家鄉果品資源創業,試圖以“線上店鋪+線下商超+訂單農業”模式帶動直播電商,卻受制于“有熱情沒技術”——多數村民對直播運營、平臺規則等新事物摸不著門道。
“專業社會實踐導論”課程實踐團隊入駐后,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助農行動。農業經濟與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組成 “數字助農小組”。“剛開始,海大的學生第一次來村里談直播銷售時,村民根本聽不懂什么是‘賬號運營’‘腳本策劃’。面對鏡頭更是手足無措,連話都說不完整。可在學生們手把手的教導下,大部分村民現在已能獨立開播。”燕窩村支部書記于昌貴說。
這門課程如同紐帶,讓學生在服務中提升專業能力,讓村民在實踐中掌握新技能,更讓高校智力資源與鄉村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當年輕人的創新思維碰撞鄉土智慧,一幅“課堂知識落地、鄉村活力升級”的實踐畫卷正徐徐展開。
同時,為了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課程進行了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校企地協同創新育人模式。課程通過與蒙陰縣岱崮鎮共建“鄉村振興小院”,搭建起了“高校+企業+地方”協同育人的平臺,“博士智援”高校聯盟資源從而能夠精準對接燕窩村發展需求。中國海洋大學省派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燕窩村第一書記賈林稱贊課程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校企地協同創新育人模式。
“專業社會實踐導論”課程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實踐教學,更是一種可推廣、可復制、可持續的“海大育人模式”探索。通過構建“課程—平臺—實踐—轉化”的系統鏈條,打通高校育人與地方發展之間的雙向通道,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擔當。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金天宇表示:“這正是課程思政的價值,通過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