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來,德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融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深入推進思政課教學改...
12年來,德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融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深入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有效開創(chuàng)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局面,逐步構建起獨具特色的“三維+五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育人模式,即以“三維沉浸”為實踐路徑,通過“雙輪驅動”的教學理念、“社團引領”的活動平臺以及“校地協(xié)同”的發(fā)展格局,為學生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學習環(huán)境;同時,學院以“五課融合”為課程構建核心,將5門思政課的內容有機整合為6個維度的實踐教育體系,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為學生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致力于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德院方案”。
“三維+五課”,點亮思政教育新航標
德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在“三維+五課”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緊密圍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核心理念,構建了全方位的育人體系。通過“三維”實踐教學模式,即“雙輪驅動”“社團引領”和“校地協(xié)同”,為學生搭建了堅實的實踐平臺。在“雙輪驅動”中,理論研究為實踐教學提供了方法論支持,而實踐教學則是理論研究的延伸與拓展,使學生在檢驗理論真?zhèn)蔚倪^程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院借助“社團引領”,以“UGS”長效合作機制為依托,通過校級優(yōu)秀社團如“青春助夢行”大學生實踐協(xié)會和學院“小青馬”理論宣講社團,將實踐教學活動日常化、課程化。此外,多渠道整合校內外資源,拓展“校地協(xié)同”發(fā)展空間,涵蓋周邊政府部門、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等,以地方需求為導向,以互利共贏為目標,為地方發(fā)展注入青春力量。
在“五課”內容融合方面,學院以5門思政課為基礎,堅定“四個自信”,將“五課”內容重新整合為6個維度的實踐教育內容,包括理想與信念、道路與自信、黨史與文化、公益與法治、勞動與健康、素質與拓展等方面內容。依托實踐基地,充分考慮學生年級特征及理論課開設情況,科學配置各學期的實踐主題,且在實際運行中6個維度的主題實踐教育可能相互交叉,形成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的格局。圍繞價值養(yǎng)成這一核心,構建知行合一育人模式,借助學生社團的實踐活動,打通實踐教育內容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過一系列品牌育人項目塑造學生價值觀,促使大學生從思政課教育理念的接受者轉變?yōu)閭鞑フ摺?/p>
成果導向,樹立社會擔當新榜樣
在“三維+五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育人模式的推動下,德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充分彰顯了其育人成效與社會擔當。學院以實踐基地為依托,積極開展各類教學與科研活動,產出了一系列豐碩成果。通過與德州市大中小學的緊密合作,線上線下舉辦了百余次學術活動,不僅為師生搭建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也為實踐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持服務。在此過程中,學院獲批各級各類課題多項,相關研究報告多次獲獎,有效提升了學院的學術影響力和科研水平。
在育人成效方面,“三維+五課”綜合實踐育人體系顯著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多名學生獲得山東省高校師范類優(yōu)秀畢業(yè)生和山東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省級榮譽稱號,這充分展現(xiàn)了學院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在各類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學院學生榮獲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等80多項。在這些榮譽的背后,是學院扎實的教學質量和對學生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高度重視。學院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機會,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同時,學院積極引導大學生走進社區(qū)、工廠和企業(yè),充分發(fā)揮他們的高知識水平和創(chuàng)新思維,為社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區(qū)服務中,學生積極參與社區(qū)建設,開展文化宣傳、法律援助等活動,豐富了社區(qū)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社區(q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工廠和企業(yè)中,學生通過實習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為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管理優(yōu)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方案,促進了企業(yè)的發(fā)展。
德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三維+五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育人模式,不僅在思政課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成效,還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治理貢獻了重要力量。未來,學院將繼續(xù)深化這一模式,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劉文霞 孫乃龍 王俊松 袁博)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wǎng)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wǎng)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