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邀請到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海門山歌國家級傳承人宋衛香老師,市級傳承人王妍蓉老師和海門山歌傳唱人史云生老師,展示并教唱了海門山歌代表性曲目。聲...
11月27日,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邀請到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海門山歌國家級傳承人宋衛香老師,市級傳承人王妍蓉老師和海門山歌傳唱人史云生老師,展示并教唱了海門山歌代表性曲目。聲樂歌劇系張天彤教授做學術主持。
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旭東教授親臨授課現場,鼓勵同學們要好好向傳統學習,向民間藝術家們學習。
海門山歌簡介
課程伊始,為了同學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海門山歌的地域特點與風格,指導教師張天彤教授為同學們講述了海門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文化背景。
海門區,隸屬于江蘇省南通市,東北瀕臨黃海,南靠長江,東南部接上海市崇明區,與蘇州和上海形成獨特的三角形地理結構,有著“金三角上小浦東、江風海韻北上?!敝Q。海門區有著便利的交通便捷,使得其與周邊城市頻繁交往、互通有無。而江南地區的人文地域、風土人情更是直接賦予了海門山歌清麗柔婉、細膩平樸的特性。
隨后,張天彤老師就海門山歌進行了簡要介紹。2008年,海門山歌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門山歌源遠流長,其與江南民歌、崇明山歌一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一個分支。海門山歌中有短曲,也有長歌;有對唱,也有盤唱;有勞動號子,也有生活小調。其山歌內容也十分豐富,亦莊亦諧,雅俗共賞。
非遺傳承人教唱
在講解后,張老師邀請三位老師為同學們范唱。他們先后演繹了《淘米記》《金銀山上歌聲脆》《再唱山歌給黨聽》《小阿姐看重搖船郎》多首經典民歌。
接下來是教唱環節,第一位教唱的是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衛香老師,她教唱的作品是《新山歌》。這首曲調輕柔優美,令人眼前不禁浮現出動人美好的畫面與故事。宋老師強調“在作品的演唱中,一些快速而連續的小彎,要輕巧靈動。”并且,她在譜面之外加入了更多的襯字潤腔,讓音與音的銜接更加具有連貫性與緊密性。經過幾輪準確細致的教唱后,宋老師邀請同學們上臺同她一起演唱,并細致地調整了大家咬字與發音。
第二位教唱的是史云生老師,他教唱的是《淘米記》,這部分多為男聲來演唱,史老師在教唱中講述了這部作品一位“浪蕩子”的故事。
而后,張老師邀請了王妍蓉老師登臺,為大家展示演唱了一首《海門山歌交關多》。作為受過專業院校訓練的年輕一代傳承人,她在演唱中融入了諸多技巧性唱法,將傳統的民歌唱出了新韻味。
最后,張老師邀請三位老師一同演繹了《再唱山歌給黨聽》,歌聲親切優美,呈現出一派繁榮富強的景象,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課程總結
課程尾聲,張老師進行了總結。第一,唱腔是隨海門方言的語音語調進行的,在演唱時我們應注意到歌中的“腔隨字走”。針對不同的地區,無論是寬闊的草原歌曲或是優美的吳語民歌,在唱腔中都應“因地制宜”。第二,演唱海門山歌時大都運用頭腔和鼻腔進行發聲,更注重演唱位置的靠前和向上,這和海門所在的地理特點及方言特點有直接關系。第三,海門山歌音色的特點是亮、脆、甜、糯。第四,海門山歌特點在于抒情性與敘事性兼續,抒情性體現在旋律的豐富性上,而敘事性則是體現在樂句材料的重復性。
通過這次課程,同學們不僅學到了海門山歌的演唱技巧,還深刻體會到千百年來流傳不絕的海門山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藝術魅力。
傳奇永不落幕,夢想從未散場,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期相聚!
來源 | 新山歌社
圖片|王 雨、張煒悅、張芷菁
文案|張煒悅、黃馨瑤、劉 彤
排版 | 章韻涵
一審 | 張天彤
二審 | 邱 爽、李同媛
三審 | 劉 導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