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山東財經大學在燕山校區禮堂召開2024年學科建設大會。大會主題為“凝心聚力、創新機制,深化融合、爭創一流,深入推進學科建設高質量發展”。校黨委書記查玉喜,校長洪俊杰,黨委副書記張培國...
10月17日,山東財經大學在燕山校區禮堂召開2024年學科建設大會。大會主題為“凝心聚力、創新機制,深化融合、爭創一流,深入推進學科建設高質量發展”。校黨委書記查玉喜,校長洪俊杰,黨委副書記張培國、謝申祥,副校長張新、王敬政、趙奎皓,紀委書記、監察專員王玉花,副校長彭紅楓、劉旻航,黨委委員、統戰部部長兼人事處處長鄧迎迎,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馬玉林出席大會。大會由副校長彭紅楓主持。全校現職中層干部,全體正教授,各教學院部學術骨干、教師代表等共計700余人出席大會。
大會首先邀請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原校長樊麗明教授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委員、政治學部部長、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院長戴長征教授分別做了《新文科建設的宏觀態勢與重點任務》和《關于學科建設的一些思考:基于貿大政治學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經驗》的主旨報告。樊麗明在報告中指出,新文科建設的未來走向將進一步聚焦文科教育高質量發展。她結合新文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圍繞育人的新文科和科研的新文科雙重任務,提出了著力構建中國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雙重目標。戴長征在報告中指出,學位點建設要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并強化特色發展。他從規劃戰略的制定、學科的長期建設、人文環境的營造等方面分享了貿大兩個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建設體會并給出了相關建議。
查玉喜在講話中指出,近年來,全校上下齊抓共管推進學科建設,學科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下一步要緊緊圍繞“一一三九”發展思路,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全面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一是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學校抓學科建設是發展所需、長遠大計,要進一步提高對學科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把握當前學科發展面臨的難得機遇,勇于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快開辟學科建設新領域、新賽道。二是要堅定信念,勇攀高峰。要有學科自信、學科自覺和學科自強,努力把學科建設與時代要求結合好、努力把學科建設與校情院情結合好、努力把學科建設與系統改革結合好。三是要團結協作,系統推進。注重系統整合,突出學科發展特色,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逐漸形成“拳頭”學科。注重統籌推進,以打造大平臺、獲批大項目、獲得大獎項、形成大成果為抓手,塑造學科影響力。四是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加快促進發展理念從“鋪攤子”向“重優化”轉變,目標任務從“抓建設”向“抓亮點”轉變,學科投入從“普惠制”向“精準式”轉變,學科管理從“獨立性”向“系統性”轉變,推動學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洪俊杰作學科建設工作報告。他系統總結了近三年學校在高水平學科建設、交叉學科培育、學位點建設、科研創新、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分析了新時代學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通過縱橫向的對標對表,全面分析學科建設過程中的優勢與短板,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推進學科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他提出,學校將以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實行“突出重點、分層建設、交叉融合、協調發展”,加強統籌規劃與設計,優化學科結構與布局,強化學科優勢與特色,穩步構建高質量學科生態體系,持續提升學科建設水平。他指出,要進一步明確學科建設的重點任務和方向,一是引育并舉,構建高層次人才引領的人才雁陣格局,二是面向未來,構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三是頂天立地,打造財大特色品牌高端智庫平臺,四是互聯互通,完善全球合作網絡布局賦能學科建設,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貢獻財大力量。他強調,要加強組織保障,從資源配置、成長體系、多元考核、培訓提升、績效激勵等維度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出符合學校實際和學科特點的學科建設機制和管理模式。
學校副校長彭紅楓、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蘇昕、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位龍分別匯報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建設情況。經濟學院副院長張明志、會計學院院長葛永波分別介紹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審計專業學位博士點的申報經驗及建設思路。
分會場參會人員圍繞優化學科布局、交叉學科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等主題開展廣泛討論,并對《山東財經大學學科建設行動方案(討論稿)》《山東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學科登峰計劃(討論稿)》提出建議和意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培德、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部部長、MPA中心主任張紅鳳、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賈海彥、國際經貿學院院長方慧、外國語學院院長于秀金分別匯報了所在分會場的研討成果與共識。
(稿件來源:山東財經大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