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禮者,人道之極也。”禮,乃秩序之本、道德之源。“開蒙禮”作為古代“人生四禮”之首,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育人價值。10月17日,山大附中小學段2024級學生滿懷憧憬齊聚校園,共同迎來這莊...
古人云:“禮者,人道之極也。”禮,乃秩序之本、道德之源。“開蒙禮”作為古代“人生四禮”之首,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育人價值。10月17日,山大附中小學段2024級學生滿懷憧憬齊聚校園,共同迎來這莊重而神圣的人生第一大禮——開蒙禮。誦讀千古經典,沐浴禮樂之光,傳承華夏文明,開啟做人之道。
正衣冠
童蒙之啟,衣冠為先;衣冠既正,事理乃明。正衣冠,作為開筆啟蒙的重要一課,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它不僅在于正身,更在于正心、正行。在開蒙典禮上,一年級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悉心引領下,莊重地正衣領、整衣襟、理衣袖,一舉一動皆有禮,一序一進皆有序。孩子們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告訴世界,他們已準備好踏上求知的征程,以端正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挑戰。他們如同初綻的花朵,在這古老而莊重的儀式中,汲取著傳統文化的養分,為成長為有道德、有智慧、有擔當的新時代少年奠定堅實的基礎。
開場禮
飲水當思源,育人望后繼;先生之風范,如高山巍峨,似流水綿長。在開蒙典禮上,山大附中小學段池紅梅校長表達了對孩子們誠摯而殷切的期望,希望孩子們從今日起,茁壯成長,敏思好學,于家中孝順父母,在學校敬重師長,努力成為知禮、懂禮、守禮的附中優秀學子。
校長的話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道路。在這莊重的時刻,孩子們眼神中閃爍著堅定與憧憬,他們仿佛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傳承師道,弘揚美德,他們將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校園里,開啟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為未來書寫絢麗的篇章。
“人之初,性本善……”開蒙典禮,是孩子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他們以經典誦讀為起點,開啟了知識的大門,踏上了成長的征程。孩子們用稚嫩的嗓音誦讀著經典,那一聲聲清脆的誦讀聲,仿佛是穿越時空的使者,將古老的智慧傳遞到每一個人的心中。這些經典之作,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們承載著先人的智慧和教誨。通過誦讀,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語言的美妙,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道德的熏陶和心靈的洗禮。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孩子們將在經典的陪伴下,不斷汲取智慧的養分,茁壯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時代少年。
拜師禮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開蒙典禮上,孩子們懷著崇敬之情,面向孔子像莊重地鞠躬行禮。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虔誠與敬仰,仿佛在與這位偉大的先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拜謁孔子,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感悟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明白了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悉心呵護。老師引領我們走進知識的殿堂,開啟讀書之路。作為學生,我們要懂得尊敬老師。一年級的學生向老師鞠躬行禮,師生互敬行禮,表達互敬互愛之情。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始終崇尚“禮”的文化。開蒙典禮上,師生共同表演了精彩的節目《禮》。他們身著傳統服飾,以優雅的舞姿、生動的演繹,展現了禮儀之美。
擊鼓鳴志
擊鼓象征著“破蒙”,明志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同學們擊打“鳴志鼓”,“咚、咚、咚”鏗鏘有力地擊鼓聲響起,將孩子們的遠大志向傳向天際,扎根心田。“擊鼓”提示同學們以此立志為學,立德修身。
書“人”明理
“人生智慧啟于字,識字習文始為學。”寫字識字向來是踏上知識文化之旅的首要一步。開蒙典禮上,同學們全神貫注地跟隨老師一同書寫“人”字。一筆勾勒快樂,一筆承載煩惱;一筆代表付出,一筆象征收獲。這一撇一捺,如同人生的支柱,撐起孩子們完整的未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書寫漢字,更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求學祈愿,朱砂啟智
在古代,學童入學讀書前,都會由啟蒙師長用紅色的朱砂在學子們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稱為“開天眼”,意為開啟智慧,心明眼亮,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典禮接近尾聲,學校的各位領導和各班班主任老師細心地為每一位孩子點朱砂,開啟智慧之眼。
老師們還將殷切期望變為心愿牌,鄭重地交到孩子們的手中。孩子們雙手接過飽含祝福的心愿牌,將它投遞到班級心愿箱中,將美好的愿望銘于心中,化為未來前進的動力。
齊誦《弟子規》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活動最后,全體一年級學生齊聲誦讀《弟子規》,稚嫩的聲音回蕩在校園里,讓人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場典禮,一次啟蒙,一生奠基。這場意義深刻的開蒙典禮,如同一場無聲的春雨,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重禮儀、尊師長、勤學習的種子。孩子們那專注的眼神、燦爛的笑容,無不透露出他們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這扇積極向上之門一經開啟,便如同為他們的人生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引領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