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在得知上小學的兒子小強(化名)在校內遭遇同班兩位男生凌辱,涉及被毆打、強迫舔對方生殖器、肛門等惡劣行為后,小強父親根據兒子口述憤而寫下事件經過,并于當晚將此事告知校方。9月17日,...
9月16日晚,在得知上小學的兒子小強(化名)在校內遭遇同班兩位男生凌辱,涉及被毆打、強迫舔對方生殖器、肛門等惡劣行為后,小強父親根據兒子口述憤而寫下事件經過,并于當晚將此事告知校方。9月17日,在校方安排下,三方家長在學校會面。同日,涉事兩位學生家長在小強父親打印的事件經過材料上,分別代其子寫下道歉話語并表示愿承擔相關檢查費用。9月23日,涉事學校大同市大成雙語學校校長回應新黃河記者稱,此事正在處理當中。
據小強父親介紹,小強今年10周歲,現就讀于大同市大成雙語學校四年級。9月16日下午,小強上完校外繪畫輔導班后,對前來接他的家人稱曾在學校遭遇同學毆打。當晚,在家人的進一步追問下,小強父親第一次得知兒子自小學二年級起便常遭同班同學小軒(化名)凌辱。“孩子說,對方經常打他,逼他舔對方的生殖器、肛門,甚至用生殖器侵犯他……”此后在小強讀到四年級時,又有一位同班同學小壯(化名)加入到凌辱小強的行列,“對方涉及辱罵、毆打、身體侮辱等。”
從兒子口中得知上述情況后,小強父親氣憤之余隨即將兒子的上述遭遇寫成一份文字材料,并于9月16日當晚電話通知校方。17日上午,小強家人再次致電校方。17日下午,在校方的安排下,小強父親和其家人與涉事兩位學生及其家長一同前往學校處理此事。
“當天在學校溝通處理這件事時,對方孩子親口承認發生過這些事,然后就在我打印的事件經過材料上摁下指印,又在他們家長代筆下,各自寫下一段對我兒子的道歉話語。”小強父親稱,在取得這份道歉材料后,他還要求對方家長及校方進行公開道歉,但未獲有效回應。
在小強父親提供的上述打印材料中,新黃河記者看到,材料上多處摁有紅色指印,行文中則涉及有“強迫舔生殖器、肛門、腋下、腳”等文字描述。此外,在材料最后一頁空白處,署名為小軒、小壯等二人則各自手寫下一段道歉話語。
9月23日,涉事學校大同市大成雙語學校校長許進回應新黃河記者稱,此事正在處理當中。
據大同市大成雙語學校官網顯示,該校于2020年9月創建,屬大同市政府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是經大同市教育局批準的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的全日制寄宿學校。學校投資5億元,占地200畝,總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目前在校師生6000余名。
法律如何起作用?
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明確各地要建立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時報告制度,一旦發現學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學校和家長要及時相互通知,對嚴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告,并迅速聯絡公安機關介入處置。
那么,若家長反映屬實,如此惡劣的霸凌何以持續發生了一年半?為什么學校沒能及時發現?從報道來看,涉事學校為寄宿學校,欺負受害者的也是同宿舍人員。宿舍是一個相對封閉、隱秘的場所,相對容易發生霸凌也相對不易被第一時間發現,但正因此,學校更不應該掉以輕心,必要的查寢制度要有,發生苗頭也應該及時報告。
此前,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經將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由原來的十四周歲調整為十二周歲。雖然四年級的孩子一般不滿12周歲,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未成年人實施刑法規定的行為、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經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評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公安機關可以決定對其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據報道,受害者家長表示,在學校溝通處理這件事時,對方孩子親口承認發生過這些事,然后在打印事件經過材料上摁下指印,又在他們家長代筆下,各自寫下道歉話語。如果這些屬實,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作為進行司法訴求的證據。
校園欺凌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集法律、道德和教育于一身的社會問題。每當類似事情發生并被曝光后,輿論譴責都非常強烈,但這只是局限于道德層面,關鍵在于法律和教育應當起作用。而教育是長期性的,短期內,只有法律懲戒有足夠的震懾作用,才能有效遏制校園霸凌的勢頭。
根據網友發布內容顯示,孩子是在家表現出想要輕生的想法,后在向其奶奶哭訴時才在追問下說出自己遭到同學霸凌的事實。所以,不要總等到更嚴重的、無法挽回的事情發生,才想起來去補救,也無從補救。
接下來,我們希望不僅看到教育部門在行動,司法等其他部門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把應有的責任追究到位,把應有的法律懲戒或矯正措施落實到位。唯有如此,才能為孩子撐起一片健康成長的藍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