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奧密克戎疫情仍處在高位。11月30日0 ~24時,內地新增本土確診病例4080例、無癥狀感染者31720例,合計35800例。近幾日,全國新增本土感染者均在38000例上下。11月26日,是新冠突變株奧密克戎被命名一...
國內奧密克戎疫情仍處在高位。11月30日0 ~24時,內地新增本土確診病例4080例、無癥狀感染者31720例,合計35800例。近幾日,全國新增本土感染者均在38000例上下。
11月26日,是新冠突變株奧密克戎被命名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的這一天,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奧密克戎升級為令人擔憂的突變株。不過,2022年11月25日,WHO在其對奧密克戎的一周年總結當中指出,該變種造成的疾病嚴重程度平均低于德爾塔。文章寫道,許多因素可能發揮了作用。例如,病毒主要在上呼吸道引起感染和復制,由于疫苗接種和感染,全世界人群的免疫力一直在穩步提高。
資料圖
12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國家衛健委召開座談會,聽取防控工作一線代表對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見建議。她指出,經過近三年的抗疫,我國醫療衛生和疾控體系經受住了考驗,擁有有效的診療技術和藥物特別是中藥,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種率超過90%,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素養明顯提升,加上奧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減弱,為進一步優化完善防控措施創造了條件。
小鼠實驗中,奧密克戎致病力下降40倍
三年的疫情之中,新冠病毒一直在進化,當下流行的病毒株與原始毒株已經有了非常大差別。奧密克戎流行之后,一個非常顯著的趨勢是,其傳染性在明顯增強,致病性在顯著下降。
關于奧密克戎的致病性,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病毒學家劉善慮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不管是在小鼠研究、體外細胞感染,還是在人群層面的研究當中,現在全球病毒學家們已經達成的共識是,其致病性與新冠原始毒株、德爾塔相比,肯定要弱很多。他所在的團隊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奧密克戎最新的變種在與人體細胞融合性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強,這意味著其傳染性增強,但目前并沒有跡象表明這些變種毒性有增強。
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病毒體外感染實驗中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人肺細胞的能力顯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細胞內的復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在小鼠模型上,他們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原來感染25~50個劑量單位的原始毒株就能使得小鼠死亡。不過,最新的奧密克戎毒株需要2000個以上劑量單位感染才能導致小鼠死亡。也就是說,在小鼠模型上,奧密克戎的致病力比2020年初武漢疫情時原始毒株下降至少40倍。與此同時,小鼠在感染奧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以已經在美國流行了好幾個月的BA.5來說,劉善慮指出,其在美國并沒有引起住院率、死亡率的明顯升高。實際上,在11月9日的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表達了“謹慎的樂觀”。當時,他援引前一周統計指出,11月初,全球報告的新冠死亡人數略高于9400人,與今年2月每周死亡人數超過7.5萬人相比,死亡人數已經減少了近90%。
資料圖
今年6月1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刊文披露了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和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人發表的論文數據:年初時,在奧密克戎BA.2疫情流行期間,上海入院的30000多名新冠患者中,僅0.065%發展為重癥,無人發展為危重癥。
研究數據顯示,輕癥患者中,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咳嗽咳痰、乏力及發熱,癥狀持續的中位時間為7天;平均核酸轉陰為6天,其中高齡、合并癥、存在初始癥狀會延長核酸轉陰時間,而接種過兩劑及以上的疫苗會縮短核酸轉陰時間。
廣州本輪疫情中首個收治感染者的方艙醫院是廣州黃埔方艙,從10月30日至今累計收治近4000名感染者,幾乎沒有重癥或危重癥。“這跟去年的德爾塔毒株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黃埔方艙醫療隊負責人崇雨田11月30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收治的奧密克戎感染者中,只有2人入艙后肺部CT顯示改變,但具體分析病情后發現,其癥狀并非由奧密克戎引起。從該方艙轉出的病人不到50人,也并非重癥,而是經醫生評估有一定風險的老人和小孩,根據廣州現行政策被優先轉送到治療條件更好的定點收治醫院或亞定點醫院。
11月29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在發布會上亦談及,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組體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爾塔等變異株明顯減弱。國外研究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重癥和死亡的比例明顯低于之前原始株和關切變異株。
資料圖
感染奧密克戎,患后遺癥可能性小
11月30日,崇雨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學界并未確認新冠有后遺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是目前廣州地區承擔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醫療力量之一。
崇雨田介紹,后遺癥在醫學上是有定義的,一些傳染病的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后遺癥。對于新冠感染者來說,實踐中可以觀察到,有的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尚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后遺癥”。
“過去的研究結果是,根據感染早期阿爾法、德爾塔等突變株并且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所提供的自述信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出現了記憶力下降、味覺喪失等情況,大概占比有20%左右。”劉善慮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亦表示,關于什么是新冠后遺癥,其實定義一直是模糊的。
很多研究當中,感染者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進行回答,比如他們會報告自己出現了記憶力衰退、乏力、焦慮等情況,但這是比較主觀的。“究竟新冠后遺癥有多嚴重、如何界定、疫苗接種或者其它病毒的感染等因素有沒有帶來影響,這些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劉善慮說。就在幾周以前,他剛剛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等機構的一些科學家聚在一起,討論的就是新冠后遺癥該如何定義、如何研究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于將所謂的“新冠后遺癥”表述為“長新冠癥狀”,亦即“Long Covid”。2021年10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述,其定義為:感染3個月后還有癥狀,且癥狀持續最少2個月。這其中的癥狀包括:疲勞伴身體疼痛或情緒波動(包括抑郁);認知問題(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呼吸系統問題(包括能走長路和爬樓梯,但有咳嗽或重體力活動后呼吸急促)。
今年10月10日,根據頂尖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對2020和2021年新冠感染后出現長新冠的患者進行了研究。22個國家約120萬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調研數據顯示,約6.2%的新冠感染者在三個月后至少經歷了一種長新冠癥狀,癥狀隨時間推移而緩解。
奧密克戎流行之后,“應該說,新冠后遺癥這個事情,可能性還是很小的。”藍柯表示,接種疫苗后,又加之奧密克戎的毒性如此之低,99%以上的感染者都是無癥狀感染者或者是輕癥,出現新冠后遺癥是不太可能的。劉善慮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說,奧密克戎感染者癥狀比較輕,引起后遺癥的幾率應該是比較小的,當然,既然是“長新冠”,就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觀察。
今年6月18日,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發了首個經同行評議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的長新冠癥狀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相比,感染奧密克戎后發生長期新冠癥狀的幾率要下降20%至50%。不過,研究者們指出,該研究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評估未接種疫苗的人群患長期新冠病毒后遺癥的幾率,也沒有評估對兒童的影響。
截至11月28日,北京本輪疫情累計確診萬余名新冠感染者,主要毒株是奧密克戎BF.7變異株。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臨床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陳志海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新冠病毒感染,臨床上一大特點是連續性,整個病程會經歷沒有癥狀、出現輕微癥狀、癥狀加重、癥狀減輕直至痊愈。
陳志海說,BF.7毒株發病快,感染后三天左右就可能會發病。發病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咽干咽痛、咳嗽、發熱等癥狀。從臨床情況看,奧密克戎在青壯年人身上發熱一般不超過3天。但一些老年人,尤其是70~9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他們的發熱熱程可能會更復雜,并同時伴有呼吸道癥狀。他還指出,北京這一輪疫情的發病特點來看,除了重型患者,一般輕型患者兩周左右就可以達到出院標準。
關于是否會重新考慮疫情應對政策,在11月29日的會議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根據病毒變異的特點和臨床治療的實踐認識,邊防控、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考慮的因素包括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重癥率、死亡率等情況,以及國際上疫情形勢的變化。
(實習生李金津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彭丹妮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