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曹彬團隊參與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人工剖面賽道類場館新型建造、維護與運營技術”項目。
“雪上項目比賽場地多在山區,環境溫度可能會達到零下10攝氏度以下……”觀眾在極寒條件下如何溫暖觀賽?工作人員、觀眾如何避免凍傷、得到“溫暖保障”?
為解決這一問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曹彬團隊參與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人工剖面賽道類場館新型建造、維護與運營技術”項目,研發出了極寒環境下的“溫暖裝備”——智能加熱服和加熱坐墊,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熱、鎖熱,確保觀眾擁有舒適溫暖的觀賽體驗。
記者了解到,聚焦人的需求、感受,收集相關數據來輔助設計,在整個大建筑領域內是比較新的理念。曹彬稱,根據賽事及場館需求,希望該項研究成果未來酌情在部分區域實現應用。
極限低溫環境為研究帶來新挑戰
曹彬所在的專業是建筑學院的建筑環境學科,關注如何解決建筑環境營造、提升人在環境中的舒適感等問題。
“之前都是研究建筑內、室內場景的環境如何營造,而雪上運動場館是露天、開放式的,此前針對室內空間的傳統方法和技術就不適用;且露天賽場環境比較極端,對于極端環境下人的生理數據,前期可借鑒的研究成果很少。”曹彬稱,對研究團隊來說,由于應用場景和對象都是新的,可以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這也是此項研究最大的難點。
研究團隊在現場研究測試。受訪者供圖
曹彬告訴記者,此項研究首先面對的問題是,要清楚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待上一兩個小時,人究竟會有多冷。
對于科學研究來說,僅有人的直觀感受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具體、客觀的參數。因此,曹彬團隊在冬天到賽場記錄環境參數,然后在低溫環境艙中模擬環境,并進行受試者實驗,通過溫度傳感器,監測人身體上多個部位暴露在低溫環境下不同時長后的皮膚溫度,以此來評估“人會有多冷”。
除真人受試者實驗,曹彬團隊還利用“暖體假人”設備來收集數據。據悉,這個“假人”是機器人,但看起來完全是真人形態,它身體每個部位都可以模擬真人產熱和散熱的情況,同時可以通過后臺程序軟件,監測不同暴露時長、不同厚度衣物下,假人表面溫度變化。
研究團隊使用暖體假人開展低溫環境現場實驗。受訪者供圖
研發實驗系統收集人體數據
知道人有多冷后,接下來就要給人補充熱量。
曹彬解釋稱,由于在開放環境下,熱量會不停散發,無法采用在封閉空間內進行取暖和保暖的常規方法。因此,這項研究從理論到解決方案,都沿著一個思路——從人的個體尺度上去考慮問題,要把所有熱量都給到人。
那么,極端低溫環境下人需要多少熱量,以及應該給人的哪些部位補充熱量才最為有效和舒適?曹彬告訴記者,這需要研究人的身體各個部位在寒冷環境下加熱的敏感性來得出答案。
為解決這一問題,曹彬團隊開發出了一個“人體全身多點位加熱實驗系統”,由一套“加熱服”和后臺程序構成?!凹訜岱笨雌饋硎且惶妆”〉馁N身衣服,各個部位設置有加熱片,同時可以在平板電腦上進行操控和交互。
受試者穿上“加熱服”之后,程序界面可以看到并選擇不同部位、設置不同的加熱溫度。“比如,想給腹部加熱到35℃,或是給腿部加熱到37度,都可以在程序界面進行設置,繼而加熱服會按照程序的設定進行加熱?!辈鼙虮硎?。
通過進行一定數量的真人受試者實驗,曹彬團隊總結出規律,找到了在長時間低溫環境下,人們普遍會傾向于給身體哪些部位進行加熱,以及加熱到多少攝氏度會達到較為舒適的狀態。
智能馬甲、坐墊給人高效補充熱量
前期研究完畢,最后一步是依據理論數據把加熱設備做成實物。沿著“個體尺度”思路,曹彬團隊最終決定,采用可穿戴方式來實現這一措施落地。
經過反復推敲,團隊最終研發出了兩種裝備形態——一種是便攜式的加熱坐墊,另一種是可穿戴在身上的智能加熱馬甲。
團隊研發的智能加熱保暖裝備。受訪者供圖
這兩種裝備的原理相近,都采用了柔性石墨烯發熱材料,通過其電熱效應,通電后可以起效發熱;且材料本身是軟的,人坐在上面產生形變也沒有關系。
“如果不考慮保溫,熱量很快就散掉了?!痹陂_放環境下,除了加熱,保溫也非常重要。在保溫性能上,曹彬團隊采用了輕薄的保溫材料疊加態,置于坐墊底層和馬甲外層,來阻斷熱量向下、向外散發,保證熱量集中、高效地傳遞給人?!白鴫|上表面溫度能夠達到40攝氏度以上,同時由于具備隔熱性能,如果去摸它的下表面,會發現是很涼的?!辈鼙蚍Q。
關于可穿戴加熱裝備,之所以做成馬甲形態而不是外衣,曹彬解釋稱,馬甲比較靈活且貼身,便于大家搭配自己的外套,也更有利于熱量的有效利用。同時,給這件馬甲也配了手機端小程序,使用者可以自行進行交互操作,通過簡明的示意圖選擇加熱部位、調整溫度。
除力爭服務冬奧外,這些研究成果還能如何應用?對此,曹彬告訴記者,隨著冰雪運動在國內普及發展,會有越來越多賽事和參與者,對于加熱保暖方案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此外,戶外極端低溫環境下、惡劣自然條件下工作的場景也非常多,也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繼續推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