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在學術期刊《Nature》連續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展示了其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據統計,這是顏寧的第33、34篇CNS論文(美國《Cell》、英國《...
近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在學術期刊《Nature》連續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展示了其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據統計,這是顏寧的第33、34篇CNS論文(美國《Cell》、英國《Nature》和美國《Science》是國際公認的三種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期刊)。“開掛”般的速度,讓顏寧成為當之無愧的學術明星。
而此時,關于顏寧的流言再度紛飛。比如,雖一度是“清華才女”,但她“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而所謂落選的理由,是“要想入選中科院院士,你可以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但你必須是一個聽話的人!”
25日,顏寧通過微博駁斥上述謠言“扯淡”。她表示,“我們無論在哪國做基礎研究,受納稅人出資支持,能第一個搞明白一些東西已經是最大的賞賜,帶來的名利只是副產品,而不是追求。”
顏寧的辟謠,透著一股子無奈。作為許多人心中的“學術女神”,她成為許多自媒體筆下的紅人。而很多寫手深諳網絡傳播之道,精心炮制了不少挑動“吃瓜群眾”的話題。這些故事總結起來,集中在兩點,一是顏寧落選院士,二是顏寧離中赴美。
但只要查證一下,即可發現漏洞所在。比如,顏寧本身就不在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上,不存在落選一說。2017年確有其事,但既然要篩選,自然有人落選,僅因顏寧為人熟知,就質疑評選不公,豈非站不住腳?至于離開清華,遠赴普林斯頓,顏寧已經說過,是“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在新的環境中激發新的靈感,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至于“聽話的人”云云,顏寧也通過微博親自“打假”,感嘆自己“終于有了被‘語錄’”的待遇,并喊話“到哪投訴這種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
國際人才的流動本是常事,網絡上的種種,純屬自媒體“加戲”。而如是“戲碼”又何止加在了顏寧一人身上?細究這些自媒體的套路,本質上都是利用一些灰暗的刻板印象制造種種對立。
在他們的筆下,我們的科研院所官僚氣十足,評獎評優不看學術成果,只憑溜須拍馬。而“顏寧們”都是品性清高、學術過硬,不甘同流合污,最終在異國他鄉實現理想。“扯淡”完畢,進而再發出一通“嗚呼哀哉”的悲嘆。一些“樸素正義感”滿滿的網友容易上鉤,隨之攻擊相關科研院所。
從當事人的回應來看,一個比一個“佛系”。其實這些以科研為事業、以探索為樂趣的科學家,追求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眼中的功名利祿。在人才是戰略資源成為廣泛共識的當下,中國的科研院所已經竭盡所能地為他們提供適宜條件。
就像顏寧所言,“過去10年,我在清華大學獲得了極好的支持,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過了自己回清華之初的預期。”我們不否認,社會上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欺負老實人”的故事沒有絕跡,但憑著想象販賣潛規則焦慮,騙取廉價的流量,其實是對科學家的侮辱。
今天的中國足夠開放,在科研領域,走得出去、請得進來,我們應當有一顆平常心。這不僅是大國公民該有的心態,更是尊重科研發展規律的必然。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