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位于江蘇南京,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5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
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位于江蘇南京,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5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臺現有在職職工39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優青13人;國家“WR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崗位入選者39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4人。
“十四五”科研規劃方向和任務
O主攻方向:
1.暗物質間接探測及相關研究,重大任務:悟空號運行及科學研究;高靈敏度空間伽馬射線望遠鏡關鍵技術。
2.太陽空間探測與物理研究,重大任務:ASO-S衛星HXI載荷研制與科學應用系統建設;基于ASO-S等設備的太陽物理前沿研究。
3.毫米波和亞毫米波天文,重大任務:先進亞毫米波天文探測技術與應用;銀河系結構。
4.近地天體和空間目標與碎片,重大任務:空間目標多應用大視場巡天、空間碎片分布式激光測距、空間碎片動力學長期演化機制和規律研究,近地天體監測預警與特性反演、太陽系天體與近地小行星的多波段精密測量、太陽系小天體深空探測,太陽系天體數值歷表、地月空間目標探測與軌道動力學。
★★★★★
O新興前沿方向和未來技術:
1.SKA先導科學與技術研究
2.萊曼紫外探測技術
3.行星際環境與宜居性研究
紫臺設有基礎研究特色培育基地,歡迎從事天文前沿基礎研究的優秀青年學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內容。
一、海外優青項目
為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該項目旨在吸引和鼓勵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含非華裔外籍人才)回國(來華)工作,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干,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二、申報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4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學位;
(4)研究方向和所需學科主要為天文學,包括:天體物理、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天文技術與方法;以及與紫臺天文研究領域存在合作需求的相關物理學;
(5)在2024年3月15日前,一般應在海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獲得正式教學或者科研職位,且具有連續36個月以上工作經歷;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且業績特別突出的,可適當放寬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專家認可的科研或技術等成果,且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帶頭人或杰出人才的發展潛力;
(7)申請人尚未全職回國(來華)工作,或者2023年1月1日以后回國(來華)工作。獲資助通知后須辭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無工作,全職回國(來華)工作不少于3年。
限項要求:執行中央有關部門關于國家科技人才計劃統籌銜接的要求。同層次國家科技人才計劃只能承擔一項,不能逆層次申請。
三、入選后崗位待遇
O基金委:1.資助強度:100-300萬元。2.資助期限:3年。
O紫臺:簽訂事業編制聘用合同,聘為引才計劃研究員(執行期內),給予不低于1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配備研究生招生指標。實行高層次人才協議薪酬,發放一次性住房安居補貼,可同時享受江蘇省個人生活補助配套資助,提供必要的科研辦公場所及周轉人才公寓。
O其他說明:對于依托我臺申報進入面試環節但未入選的優秀申請人,經紫臺評議,可按院、所相關人才計劃引進,并給予相應的資助條件和待遇。
四、申報材料及聯系方式(來電時請說明是在高校人才網看到的信息)
熱忱歡迎有意愿依托紫臺申報的海外英才向紫臺人事教育處提交個人簡歷、聯系方式、主要學術成就及其證明材料。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系,提供引才對接、政策咨詢和項目申請協助。
聯系人:掌老師
郵箱:zhangjing@pmo.ac.cn
電話:025-83332082
單位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元化路10號
單位網址:www.pmo.cas.cn
紫臺誠邀海內外優秀人才的加入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