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以高層次人才引領高水平發展,以人才優勢增創發展優勢;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舍得下本錢、搭建好平臺、提供好服務,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
2月20日上午,從江蘇省委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發展環境,江蘇出臺了《關于聚力創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發展環境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旨在通過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打造體現江蘇“高度”、形成江蘇“標志”、作出江蘇“示范”的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不斷增強人才創新創業動能,為實現“兩聚一高”奮斗目標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新聞發布會現場
我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以高層次人才引領高水平發展,以人才優勢增創發展優勢;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舍得下本錢、搭建好平臺、提供好服務,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意見》共分為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保障機制和加強黨管人才等5個部分,26條,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引育結合,匯集實現“兩聚一高”的人才力量
一方面,更加注重培養用好本土人才。突出創新創業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比如,《意見》提出建立學術休假制度,高校教學科研人員工作每滿6年,可享受一定期限的帶薪學術休假,開展專業進修或研發創新活動。另一方面,更加精準引進高層次人才。對世界一流的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助;對在我省工作的發達國家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兩院”院士等杰出人才,省財政每月給予1萬元的特殊人才補貼。
《意見》特別提出,對入選中央、省級重點人才計劃的,享受所在城市高層次人才購房、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同城待遇。
深化改革,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
相關體制機制的改革也是《意見》的亮點——比如,在人才流動方面,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制約,研究制定優秀人才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之間合理流動的政策措施。而在人才創業方面,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兼職取得的報酬原則上歸個人。
《意見》提出,重點保障用人主體的三項權力:一是人事管理權,創新事業單位編制管理方式,探索對符合條件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逐步實行備案制管理;二是人才評價權,深化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改革,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三是經費使用自主權,完善事業單位預算撥款制度,加大基本支出保障力度,擴大事業單位經費使用和績效工資分配自主權。
以上這些改革措施,將切實保障和落實用人單位自主權。《意見》還明確,進一步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清除人才流動、評價、創新創業、國際交流等方面的障礙。
新聞發布會現場
優化服務,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
根據《意見》省財政今后3年支持“一中心、一基地”建設的1000億元省級各類資金和基金,用于人才發展的實際支出不低于30%。積極發展人才金融,發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投債聯動,推出“人才投”“人才貸”“人才保”等金融產品,加大對人才創新創業的信貸支持,省簽約金融機構對設區市以上人才計劃入選者提供最高1500萬元的信用貸款。
為了吸引人才,各級政府建立穩定增長機制,足額安排人才專項資金。圍繞南京軟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蘇州納米材料、無錫物聯網、常州石墨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重點部署相關產業人才集聚。根據我省產業發展規劃,實施“一行業領域一人才工程”,推動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意見》解讀
筑巢篇
著力完善創新創業導向鮮明的人才培養機制
圍繞雙創,“江蘇人才26條”明確提及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結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布局調整,加快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培養。這也是具體到高校,探索推行高校工程技術學科的應用型教學人員晉升高級職稱,應有半年以上企業工作或實踐經歷。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支持企業科技人才到高校兼職,推進產業教授在高校開設學分課程、聯合指導研究生。
實施大學生企業工程師培育計劃,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企業工作,進行重點培養,加快成長進程。實施彈性學制管理,支持大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實施優秀博士后培育計劃,著力資助培養符合我省重點學科、產業發展方向的博士后,不斷提高培養質量。
與此同時,推進人才培養支持計劃改革。高度重視用好本土人才,完善相關政策,更好地發揮本土人才作用。改進“333工程”等人才培養支持方式,推行以獎代補、跟獎跟補,實現獎勵與貢獻實績掛鉤。聚焦產業發展,深化實施“產業人才高峰行動計劃”,加大產業領軍人才培養支持力度。
引鳳篇
加快構建整合全球資源的人才引進機制
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大力引進金字塔塔尖人才。實施頂尖人才頂級支持計劃,對引進世界一流的頂尖人才團隊,簡化程序、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助。并深化實施“雙創計劃”,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園區和其他重要領域,大力引進產業發展最前沿、科技創新最核心的領軍型人才。
同時,實施“鳳還巢”計劃,更大范圍柔性匯聚江蘇出生或曾在江蘇學習、工作、生活過的海內外各領域標志性人才。加大人才計劃支持力度,重點引進江蘇高端制造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工匠大師。
積極引進急需緊缺外國人才,擴大人才對外開放,創新外國人才引進方式和使用機制,深入實施“外國人才智力引進工程”,著力引進處于國際產業和科技發展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和深厚造詣、對華友好的各類優秀外國人才。研究制定國有企事業單位聘用外國人才的方法和認定標準。積極爭取優秀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直接在蘇創業就業試點。
舉措篇
積極創新有利于釋放活力的人才使用機制
對于人才使用機制,江蘇也有不少創新舉措。如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強化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傾向。賦予企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自主權,提高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開展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與發明人對知識產權分割確權和共同申請制度試點。鼓勵企事業單位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支持科研人員投身創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創新創業。相關單位要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員在崗兼職、離崗創業和返崗任職制度,對在崗兼職的兼職時間和取酬方式、離崗創業期間和期滿后的權利義務及返崗條件等作出規定。
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江蘇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制約,完善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促進人才資源有效配置。研究制定優秀人才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之間合理流動的政策措施,探索推進聘用制、先掛后任等做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